主頁 > 潮人故事 >

中國相片之父——潮籍林希之

時間:2021-08-19    来源:未知     作者:Dilin

  1969年10月,汕頭民生路24號一棟斑駁的老宅,樓梯下隱秘的小黑屋,一個瘦骨嶙峋的背影靜默而專注,眼裏只有散落在桌面的電子零件。

  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不僅肺結核的頑疾嚴重威脅著健康,喉頭還長了一顆雞蛋般大的惡瘤。劇痛重重地打在身體深處,但他仍停不下來,分秒必爭地工作,鑽研提高照相感光材料性能的新技術。因為這是他畢生的夢,每一天,這些零件就如對望的星辰,組成其圓滿的宇宙,直守到暗夜的盡頭。

  傷殘、病痛和大量的消耗,使他倒在了工作的地方,留下了飽含遺憾的七個字:我沒有完成任務。

  他的一生和中國科研事業緊緊葬在了一起,逝世時年僅48歲。

  這位有著岩石般意志的人

  就是“中國感光工業之父”

  林希之

  可能很多汕頭人對林希之的名字比較陌生,但應該都聽過“公元”這個汕頭老牌工廠,很多老一輩都在這裏打過工。

  “公元”是中國第一卷膠卷的誕生地和中國第一家感光企業,生產的相紙、膠片質量甚至可與當時的日本“富士”、美國“柯達”相媲美,結束了中國長期依靠進口膠片的歷史,有些產品還遠銷國外,創下了無數的傳奇。

  “公元”的創始人,就是林希之。

▲汕頭公元廠(護堤路168號)

  如今的公元廠,已不見當年的斑斕輝煌,只剩下空空蕩蕩的廠房和滿是塵埃的過去。只是走近它們時,會掉進某種無法言說的意境,像踏過無數星空的骨架,感受一個工業世界的起源。

  瞻仰廠內的遺跡和物品,都似乎能夠感受到歷史的進程在眼前流逝,先輩所遺留下灼灼生輝的珍寶——愛國愛鄉、學而不厭、鍥而不舍、開拓進取、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樂於奉獻的精神力量,仍在指引我們拾取光亮。

  從無到有,“中國相片之父”的科技強國路

  1921年,林希之出生在一個富商之家,籍貫潮安,其祖父在汕頭創辦了“太古南記行”,代理英商太古公司船務。少年時,林希之曾抽獎抽中了一部相機,便開始對攝影有了興趣。在汕頭被日軍統治的時期,他與同學合辦私立梅嶺補習學校,對抗日偽的奴化教育,期間還試製了少量的顯影藥水供照相館使用。林希之視“攝影之父”喬治·伊士曼(“柯達”創始人)為偶像,潛心研究感光化學,並於1946年考入了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為日後創辦感光材料工廠打下基礎。

▲汕頭市民生路24號(原林希之故居,現已拆除)

  求學時,林希之聽到外籍教授譏諷中國工業的落後,什麽都要靠進口,他堅定地說道:“外國人能做的事,難道中國人就不能做嗎?我一定要在感光材料方面為中國人爭一口氣。

  1948年,受到上海內戰的影響,林希之不得已結束學業回到汕頭,隔年5月就在太古南記行二樓創辦了一個小小的實驗室,取名“公元”,寓意開辟國產感光材料的新紀元。

  當時,中國面臨新舊政權更替,許多富人都因動蕩的局勢紛紛逃亡出國,但林希之懷著科技救國的赤誠之心留下來,日夜不分地做實驗,即便因過度勞累被診斷出肺結核,仍然堅守著自己的強國夢。

  ▲1953年,林希之(左)在好友郭明聲(中)、唐成文(右)資助下擴充實驗室

  即便家底殷實也抗不過時代的風吹雨打,在退租退押運動的猛烈衝擊下,南記行和在汕的林家人幾乎瀕於傾家蕩產的地步。林希之頂住實驗室資金和設備匱乏的壓力,用食用魚膠代替高級照相精膠,用瓷杯做乳劑桶,用酒精燈做加熱器,將凳子翻過來安上餅幹盒做成的冷卻輪和幾根木棍子便成了塗布機,在油渣桶裏放上石灰做乾燥箱,還自製感光計、密度計等設備。

  靠著簡陋的實驗室和設備,林希之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張原始氯素照相紙,1952年又研製出中國第一張符合使用要求的黑白相紙

  雖然這是中國工業史一個極大的進步,但許多照相館仍信奉“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對國產相紙嗤之以鼻。在最困難的時候,公元實驗室得到了國家工業化政策的扶持,中央新聞攝影局在接到“公元牌”樣品後立即認真鑒定,來信鼓勵,汕頭市工商局和外貿部門對實驗室從國外進口的設備精膠、原紙、工具、儀器、圖書等一律免徵關稅,還准許產品免稅出廠,幫助打開產品銷路。

▲公元廠工作場景

  “公元”終於在林希之與其同伴的堅持下迎來了春天。1953年4月1日,公元實驗室進行擴充,在德興路76號正式成立汕頭私營公元攝影化學廠。1954年7月1日,“公元”成為汕頭首批公私合營的企業之一,由國家投建將永安街的53間民宅改建為廠房。1980年又遷往護堤路168號,建造新廠。

▲汕頭公元廠(護堤路168號)

  林希之熱切地報效國家的扶持,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曾擔任市一至五屆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多次被評為勞動模範。在他帶領下的“公元”,伴隨工業化的浪潮飛速發展,工廠合營後第一個月,生產相紙14280盒,比合營前最高月產量增長一倍以上;1955年試製成功中國第一張人像膠片1956年,組織研製成功了黑白膠卷、黑白電影正(負)片、黑白高速照相膠片、X光膠片、印刷製版系列膠片和水溶性正型彩色電影正片;1963年,“公元”出產的水溶性彩色電影正片在全國電影會議上被公認為質量第一,並作為樣片向中南海匯報......林希之還先後倡辦了職工業餘學校和汕頭感光化學專科學校(汕頭市第一間廠辦的大專程度學校),為培育感光化學領域人才做出貢獻。

▲公元牌產品

  如有一天星光不亮,也會燃燒成黑夜的太陽。彌留之際,林希之依然步伐篤定,心向國家,為中國科研事業獻出最後的光陰和生命。

  ▲2021年是林希之誕辰100周年,公元廠內正在籌建“中國感光工業發祥地--汕頭公元”展覽,並積極申報國家工業遺產和廣東省首批工業遺產

  在影像技術發展的衝擊下,曾經令汕頭人引以為豪的“公元”退出了時代的舞臺,但也不必為此嘆息。它的存在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種境地,世界比我們想象得廣闊,我們能做的也比預料得要多很多。每個人的頭頂都有屬於自己的一顆星,往上攀登,永不疲倦,千百次奉獻出與先輩同樣光潔的心,璀璨的身軀會照亮暫時的黑夜,我們會在各自創造的宇宙中相遇。

  (來源:汕頭文化雲)

-end-


 

更多>>

同欄目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