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其他信息 > 知潮風 >

不靠情懷,潮汕電影有人買賬嗎

字體大小: 時間:2022-01-12    来源:未知     作者:Dilin

  潮汕朋友最近有本土好戲看了。2018年,首部潮汕方言電影《爸,我一定行》,填補了華語電影的閩語分支,將滿含地域色彩的文化意識傳達到大銀幕上。三年磨劍,導演藍鴻春帶著原班人馬再續佳作,介紹完潮汕爸爸,再來認識潮汕媽媽——《帶你去見我媽》。

  電影一開頭,一群圍聚在一起嚼舌根,議論別人家長里短的街坊鄰里,很快把觀眾拉進極具生活氣息,性格鮮明的現代潮汕鄉村。

  在相對閉塞,物質追求仍是生活第一要義的小地方,偏見與攀比,總是頑固而濃烈。

  而這,也正是劇中母親與兒子矛盾激化的內在原因。但同時,小地方人物保留的真誠與質樸,如一把炙熱的火炬,傳遞著鄉土溫情,亦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最溫柔的羈絆。劇中兒子澤凱(鄭潤奇 飾)領著女朋友靜珊(盧珊 飾),提著大包小包去走親戚,又被四親二戚塞回來一隻家養活鵝、一條現撈活魚......「潮汕推拉術」不出所料地上演。

  或許是大聚落生活習慣的延續,潮汕人的團結,體現在日常相互扶持、有福同享的細節裏。

  劇中的媽媽(鍾少賢 飾)也會在飯桌上留心靜珊的口味喜好,不顧深夜為其煮麻葉。

  嘴上雖沒過多的表達,甚至未能完全認同兒子找外地媳婦,行動上卻是周到而細膩,無聲勝有聲。

  整部影片中,導演對人物性格的捕捉,演員即興發揮的方言俚語,拜神、做戲、做粿的民俗儀式,道具中無微不至的潮汕元素,還有拍攝地南澳島雲澳鎮的漁港風情。

  無一不令觀眾心領神會:這很潮汕!

  自信之餘,卻難免擔憂方言電影的推廣是否會受限?

  影片的音樂總監,一支使用潮汕南澳島方言來演唱的樂隊——「玩具船長」,早已給出回答。

  「唯有用母語歌唱,才能更貼近祖先。」

  樂隊主唱李奕瀚解釋說:「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往前走的時候往往會受環境、受潮流影響,而這些潮流不一定適合中國人、適合漢族的文化體系,當你去看一些老東西或是用俚語去記錄的時候,或許你會更清晰地找到自己的路。」

  導演藍鴻春堅持選擇這條看似自我的路,以陌生的文化符號直面衝擊觀眾的審美

  當獲得認同,小眾就變成大眾。

 

  01

  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恒久的佔有

  《帶你去見我媽》,講述了外來媳婦潮汕媽這一設定所引發的傳統與現代觀念的碰撞,媽媽是如何從反對兒子婚戀自由,到以愛之名不斷包容年輕人的選擇,不可避免的正面衝突對抗之後,媽媽最終接納了「外地、離過婚」但「能幹、刻苦」,最重要是兒子自己選擇的兒媳婦。

 

  其中一大觸動點,在媽媽意外得知兒子還隱瞞了女朋友離過婚的事實,感受到莫大的欺瞞和背叛後,與兒子矛盾爆發那場戲。

  「我養你長大,供你讀書,你就這樣回報我的嗎?」

  「媽你能不能不要這麼傳統,是我娶媳婦,不是你娶媳婦。」

  「你這樣做外面的人會怎麼看我們」、「你就不能再聽媽媽一次話嗎。」

  一場爭吵,暴露了母子關係長期隱藏的問題——

  控制製與逃離。

  媽媽認為含辛茹苦養育的孩子,理應在她所規劃的人生軌跡上按部就班,包括大兒子有繪畫天賦,媽媽卻要求他讀理科,大兒子在外發展,小兒子自然而然被束縛在家照顧店舖。

  這是很常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

 

  孩子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脫離父母的預定軌跡,不懂事、不孝順的罪名撲頭蓋來,甚至貶低、否定孩子的可能性,直接蓋棺定論你會失敗。

  溝通的方式不是唇槍舌劍,就是棍棒教育,父母和孩子之間非要爭出個對錯。

  父母和孩子之間何必爭出個對錯。

  自古以來,哪條「正確的道路」,不是通過試錯試出來的呢。

  走彎路是個體自主性探索外界的體驗,當孩子有了自主意識、獨立思想,父母「適時得體的退出」,才是有呼吸感的愛。

  「田螺彎彎為仔死」固然恩情似海,但莫讓恩情成為枷鎖,父母培育的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絕對服從的附屬品。

  你們是弓

  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

  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

  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地射了出來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

  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論孩子》 紀伯倫

  電影中的兒子與媽媽爭吵完,立即打了自己一巴掌,觀眾清楚,媽媽更清楚,孩子是懂事、孝順的。

  據說這場自扇巴掌的戲,是演員兼編劇鄭潤奇後來要求加的。

  畢竟,當你拿著書本教材、網絡說教一味地責怪父母的時候,高喊原生家庭原罪論的時候,那只是責任推脫,你並未真正獨立,如何做好一個孩子,同樣需要反思。

  02

  是媽媽,是妻子,但更應是你自己

  電影中的媽媽,代表著許多80年代之前的潮汕女人,一生的常態。

  外人概括為男尊女卑,但其實,潮汕式女性在家庭中的分量,很重。

  《帶你去見我媽》花費很大的筆墨,帶觀眾窺視劇中媽媽的生活。

  首先,她是離神最近的女人。

  潮汕人敬重祖先,敬畏神明,每逢時年八節,初一十五,還有年頭年尾鄉里的傳統節慶,大節小節,少則忙三天,多則忙半月,一年跟下來的「項目」,能把「績效」拉滿,不比上班族輕鬆。

  其次,她是家庭萬能規劃師。

  幾十年如一日經營著滷味店,省吃儉用存下一筆保障子女生活的存款。

  上老下小的家庭打理,大多由她在操勞,從小兒子洗澡洗一半沒熱水,喊媽媽搬煤氣罐的細節就能看出,代表力量的爸爸常常在家庭中缺位。

  小兒子獨自看店時,她會放心不下去暗中觀察,放不了手,卸不下責任心。

  無所不能,力大無窮的強撐,是因為她需要從家庭中獲取,被需要感。

  另外,她還是家庭聲望的維護者。

  媽媽跟阿嬤說過,「從我嫁進來,這個家的名聲一直都很好。」

  她一生要強,每一個家庭成員在外的形象,她總要費口舌庇護,維持著井井有條的狀態,虛榮心作祟時,有些行為是故意做給外人看的。

  所以面對兒子的婚娶問題,她本能的抵抗,是因為容不得讓人笑話,她哪能容許下一代破壞了她辛苦維持的秩序。

  孩子,家庭,是她一輩子都在完成的課題。

  她一生都在做媽媽,做妻子,唯獨忘了做自己。

  其實她也有壯志未酬,剛嫁人時,她曾有過四處籌錢,拉著志趣在唱戲的老公到深圳創業,最後敗興而歸的人生經歷。

  最後她選擇和內心深處的自己妥協,故意無視自身的需求,但又想將欲望投射在家人身上,從而演變成過度的控制。

  潮汕媽媽,一生都在隱忍。

  電影中媽媽的扮演者鍾少賢,是一位本土的素人演員,出演媽媽對她來說,就是本色還原。

  她說,第一次看見自己的面孔出現在大銀幕上,她的感覺是「很面熟」。

  臺劇《俗女養成記2》第九話中,也討論過家庭對女性的壓迫話題。

  三代同堂的和諧生活,阿嬤陳李月英卻突然提出要搬出去住。

《俗女養成記2》

  她在獨居的小院裏快樂地做自己,吃著她明明最愛吃卻為愛謙讓的奶油蛋糕一臉滿足,練習了很久終於煮出一人食的飯量,也終於可以吃她從小吃到大的番茄炒蛋的口味。

  因不識字感到窘迫的她,讓孫女陳嘉玲教她寫出自己的名字,李月英。

《俗女養成記2》

  她是後悔走進婚姻嗎?也不是。

  她內心有一股她無法言說的暗湧,那是她的自我在覺醒。

  回到標題,不靠情懷,潮汕電影會有人買賬嗎?

  相信看完電影,你會感受到製作方的良苦用心。

  帶你去見我媽,見的不止是潮汕媽媽。

(來源:潮學研習社)

-end-




 

更多>>

同欄目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