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其他信息 > 知潮風 >

民國初年「雜鹹」竟是出口佳品?

字體大小: 時間:2022-01-13    来源:未知     作者:Dilin

汕頭初辟埠時(1867)帆船漸少,至光緒十三年(1887)帆船乃絕跡於汕頭港,國人經營者則因循茍且,漸趨淘汰。

  ——民國《潮州誌》 ”

  彼時,汕頭取代原先的樟林港逐漸成為粵東的海運貿易基地,歐美一些國家和日本的輪船公司先後在汕頭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開通暹羅、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緬甸、越南、柬埔寨及香港、廣州等地的海上航線,直接控制汕頭埠的海運業務。

  西方商人借助外國輪船公司壟斷海運的便利條件和他們在不平等條約以外獲取的各種通商特權,紛紛到汕頭從事商業貿易和土特產品加工或出口,雖給近代汕頭帶來城市貿易、對外貿易和埠際貿易的繁榮,但同時也嚴重打擊了潮汕經濟及民族工業的有序發展,使國家利益外溢。

潮汕商品出口南洋

  清光緒十二年(1886),汕頭經營南洋線的幾家進出口商在陳黌利家族的倡導下,成立南商公所,開始有會員20多家,這是近代汕頭出口商最早、最大的同業組織。南商公所以經營潮汕土特產出口為主要業務,當年足跡遍及越南、馬來西亞、南洋荷屬各島嶼及香港。

  近代汕頭出口商有四大公所,除了居首的南商公所之外,還有暹商、南郊以及和益。根據海關1909年、1927年、1929年及1931年的統計數字,由這四大公所輸出的數額,分別佔汕頭港各時期對外貿易輸出額的94%、94%、90%和83%,為汕頭早期經貿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杉排路當年是南商匯聚之地

  暹商公所是1909年從南商公所分出來的,僑資約佔90%,主要從事航運事業,南商運往暹羅的貨物皆由暹商的輪船負責運載。  提到暹商公所,就不能不提到20世紀初泰華社會的風雲人物鄭智勇。鄭智勇因不忍洋人壟斷汕頭港航運,於1905年發動泰國華僑創辦華暹輪船公司,集資300萬銖購置輪船8艘,分別航行於曼谷至汕頭、香港、廈門、上海和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各地,其中4艘專行汕頭。

  據說,鄭智勇曾指示:凡講潮州話的旅客均可半價購票,如有老、貧、病、殘者要求減免,均可酌情照顧甚至資助旅費。由於他對汕頭海運貿易的重視和貢獻,經營汕泰線的汕頭出口商都要與他合作,並在1909年成立暹商公所配合。

鄭智勇

  隨著南商公所的不斷壯大發展,又分出南郊與和益兩個行業組織。南郊(後改為醬園,專門經營潮汕出產的醃製果菜出口),是由醃製鹹菜、雜鹹出口的菜廓組成,僑資約占30%至40%。

  和益成立時間則約在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前後,成為汕頭專門運載潮汕水果到南洋各地銷售的行業組織,僑資約佔10%。冬天以出口潮汕柑為大宗,夏天以出口荔枝為多,其他果類數量無多,營業時間雖短,然多者每年也有10萬多元的營業額。

泰國貨物將運往汕頭

  南商、暹商、南郊、和益這四大公所,與香港、新加坡、越南、泰國經營潮汕土特產品的僑商密切聯繫,互相依賴,形成東南亞區域性的國際貿易網絡。

  據說這些公所與國外僑商有著特殊的關係,經常三言兩語就算成交,不必依照國際貿易程序,同時又可利用國外資金經營,這種特點,一直延續到汕頭解放公私合營時為止。

  在《汕頭開港150周年》一書中也見有文字介紹:20世紀初年,汕頭僅出口商就有4大家,分別為南商、暹商、南郊、和益等4個公所。在民國十七年(1928)之前,凡北部各省產品,如豆、酒、冬粉、乾果等,皆由汕頭轉運出口,故南商營業可謂是生意興隆。後因關稅關係,北貨皆改由香港轉口,汕頭商號唯賴物價逐年步高以彌縫,其營業額減少,實際業務較前為遜。

上世紀20年代的汕頭港

  在汕頭老城區逐漸消失的老地名中,還遺存有一處「南商前」,位於今商平路尾臨近烏橋溪畔。也許當年南商公所在此設立商號,故才有「南商前」地名的出現。

  至今仍住在杉棑路老厝的「南商」繼承人朱先生清楚地記得,民國時期分布在汕頭老市區各個角落的南商商號,經營範圍都很廣。經營的貨物中食品有雜糧、乾果、乾菜、魚脯、煙酒等類,用品有布、線、紙、鐵、竹器及一切玩具手工業品等,其中以菜脯、柿餅、後宅魷魚、蒜頭、澄海土布、網線、土紙等為大宗,此外溫州之花蓆、紙傘,臺灣之桂圓、魚脯也屬多數。總之,凡是海外潮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皆以配運出口銷售,由此足見,以南商為代表的出口商曾在汕頭近代經貿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來源:潮商)

-end-





 

更多>>

同欄目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