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潮團信息 > 總會訊息

愛國者治澳 劉藝良主席的家国情怀

  澳門特區第六屆行政會委員是中國僑聯副主席(兼職)、國際潮團總會永遠榮譽主席、個人常務理事、澳門創世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藝良的又一重要新身份。

  自1999年澳門回歸以來,劉藝良已連任六屆澳區全國人大代表,代表澳門居民參與國家事務管理。他還擔任澳門歸僑總會永遠會長、澳門中華總商會副理事長、澳門潮屬社團總會主席等社會職務。作為澳門特區有著重要影響力的社會活動家和企業家,劉藝良的人生經歷和中國的改革開放、澳門回歸緊密相連,也烙下了國家和地區發展變化的時代印記。

  2024年12月20日上午,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劉藝良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六屆行政會各委員在典禮上宣誓就職。

  劉藝良表示,新一屆特區管治團隊組成,突顯「愛國者治澳」原則得到有效落實。「習近平主席強調,要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這是澳門打開發展新天地的重要保障。有偉大祖國作為後盾,澳門一定能不斷創造新輝煌。」

2024年12月20日,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會委員宣誓就職(左二為劉藝良)

  白手起家:乘時代浪潮與澳門祖國共興榮

  劉藝良祖籍廣東潮州,出生於華僑家庭,祖輩曾遠渡海外尋求生計,父輩一代因思鄉情切,又重歸故土,投身祖國建設。上世紀70年代,20歲出頭的劉藝良隻身闖蕩澳門,在陌生的環境下從零開始艱苦創業。為了生存,他一天打四份工,幾乎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後來,由於好學能幹,劉藝良被一家房地產物業管理公司相中。憑著出色的業績,他從一名普通的物業管理員,一步步晉升為公司總經理。

  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開放為澳門帶來巨大機遇,大量人口湧入澳門,置業安居願望強烈,劉藝良看准機會,成立了房地產公司和物業管理公司,事業由此起步。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國家對資金、技術、人才需求巨大,當時不少澳商選擇回內地投資開工廠,劉藝良也不例外,他先在珠海、中山設立了工廠,繼而又陸續在廣東其他城市以及北京、河北、河南等地參與投資了多個項目。

  如今,劉藝良創辦的澳門創世企業集團已擁有20多個獨資及聯營企業,經營範圍涵蓋房地產、物業管理、科技、基建投資、進出口貿易、食品、酒店旅業、金融、燃油、文化創意、林業等諸多行業,事業版圖覆蓋港澳臺地區,並輻射內地多個城市。改革開放打開了中國連通世界的大門,也成就了劉藝良的事業新起點。他感慨道:「我真切地感受到,我個人的發展,始終得益於國家的改革開放,尤其是澳門回歸祖國這25年間的發展。我發自內心地覺得,回歸讓澳門變得更美好。」

  提及回歸前澳門的景象,劉藝良說道,「縱火、槍擊、搶劫綁架案件頻發,混亂的社會治安不僅讓當地居民惶惶不安,也讓外來投資者和遊客心存疑慮,逐年減少。」回歸後,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澳門特區政府加大治理力度,治安有了明顯改善,由此帶來了一連串連鎖反應:澳門博彩業規範發展,旅遊業、會展業等也取得了長足進步。數據顯示,澳門地區GDP增速在連續4年負增長後,回歸次年便上漲了8個百分點。

  回歸祖國,讓澳門經濟擁有了無限可能,澳門人民的生活品質也節節攀高。高福利一直是澳門令人豔羨的一點。劉藝良不無驕傲地說:「澳門老人每年合計各種福利大約可以分到6萬澳門元,兒童及青少年可享受15年免費教育,老有所養、少有所依的生活是回歸前無法想像的。」

  在他看來,澳門回歸祖國25年來,經濟穩步發展、民生持續改善、社會不斷進步,「一國兩制」在澳門得以成功實踐並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隨著中央惠澳政策的逐步落實,澳門居民的幸福感、歸屬感與獲得感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國家自豪感不斷提升。「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區政府的依法施政下,在澳門人的團結努力下,澳門會更加精彩、更加美好!」劉藝良說。

2019年11月12日,劉藝良在2019首屆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上發言

  隨著橫琴開發,劉藝良以商人的敏銳直覺,下定決心要率先佈局投資。「澳門地域和市場的局限,使得我們必須尋找新的發展空間。作為與澳門緊鄰的地區,橫琴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我在橫琴的投資就是基於這樣的考量。」當粵澳兩地政府希望推動一些澳門項目進入橫琴時,劉藝良積極參與其中,投資建設了「港澳智慧城」。如今,「港澳智慧城」項目已經吸引了部分科技企業入駐,招商進度正在不斷推進。

  劉藝良的愛國之心通過言傳身教,給子女帶來了積極影響。兒子劉智龍作為全國青聯委員和澳門青年聯合會副會長,至今仍對解放軍進駐澳門的那一刻記憶猶新。他跟父親一起,看到澳門市民夾道歡迎解放軍,大家揮舞著國旗和特區區旗,歡呼聲此起彼伏,而他當時作為童子兵與警方一起維持秩序,還與解放軍一起合了影。劉智龍回憶,從小家裏便十分注重國情教育,「父親會經常帶我們到內地體驗,親眼看看祖國的發展與變化」。

  2013年,劉智龍從美國留學歸來後在內地實習一年,劉藝良隨後就將他派到了橫琴,希望他借機闖一闖。當時,橫琴一主題樂園落成在即,希望可以招到一些澳門企業或者品牌進駐,劉智龍便加盟了自家的品牌手信店「十月初五餅家」,開啟他在橫琴的創業故事。

  對於劉智龍來說,橫琴創業的經歷充滿了挑戰與機遇,兩地在法律、稅務等方面的差異讓他一度感到困惑。然而,隨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政策的不斷完善,劉智龍的店舖逐漸迎來了旺盛的客流。與此同時,他還將觸角延伸到文創、科技、展覽等不同領域。他認為,澳門青年在國家發展中承擔著重要角色,橫琴是澳門青年的一個重要平臺,「我願意與橫琴繼續一同成長,共同繼續書寫更好的琴澳故事。」

  心繫民生:推動澳門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劉藝良因在商界、社會服務等多領域的突出成就,得到廣泛認可,承擔了許多社會職務。其中,他最為看重的莫過於澳區全國人大代表一職。

  回歸後,澳門首次以獨立代表團選舉產生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劉藝良獲選。他說:「這次選舉不僅對我本人意義重大,對澳門而言同樣重要。這是澳門回歸後,澳門同胞在自己的國家當家作主的重要體現。」

2025年1月6日,劉藝良(右三)出席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舉辦的「兩會」專題座談會

  履職25年,由劉藝良個人提出的建議和聯名提出的建議超200份,他緊跟時代發展和時勢變化,每年都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在多領域建言獻策,內容涉及區域合作、口岸通關、旅遊、教育、媒體、食品安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大灣區及合作區建設、「三農」問題、國企改革、生態文明建設等。「能成為全國人大代表,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需要更強的擔當。」作為連續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現屆澳門特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劉藝良始終毫不懈怠,訴民之所急、呼國之所需。

  粵港澳大灣區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如火如荼,澳門作為核心城市之一,與內地的融合日益深入。劉藝良近些年所提建議也對此傾注了大量關注。其中,提升口岸通關能力及便利水準是他重點關注的議題。拱北口岸是全國客流量最大的陸路口岸,早在2009年他就提出了「在資金上支持拱北口岸改擴建」的建議,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隨著澳門與內地往來頻密,他又提出了「延長通關時間」的建議,並被採納。據悉,拱北口岸現已早晚各延長了一小時。為儘快推進落實澳門「單牌車進入橫琴」及「澳車北上」,劉藝良也提出了許多相關建議並被接納。除此以外,制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相關法律,依法積極推進合作區建設;進一步重視澳門青年到橫琴創業就業;推動橫琴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措施;推動澳門優勢產業到橫琴發展等也是劉藝良長期關注點。他在區域建設以及澳門更深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方面曾提出諸多建議,均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回復,相關工作也取得顯著進展,讓劉藝良有了更加積極履職的信心。

  劉藝良認為,國家對澳門的支持是「全方位、多領域」的:劃給特定水域、實施「自由行」政策、簽署實施《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澳門要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中央根據澳門的實際情況賦予澳門這一明確定位,足見對澳門的重視。澳門正通過不斷深入參與區域合作,努力打造「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並積極融入和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等,持續擴大發展空間,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保持澳門的活力和可持續發展。「國家給了澳門居民一張VIP車票,讓我們搭乘國家發展的快速列車。澳門必定與祖國內地同發展、共繁榮!」

  (來源:國際潮青)

  

-end-

 

 

 

(責任編輯:國際潮團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