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祠堂"系列專題紀錄片(三):《三江出海》
時間:2021-09-22 来源:未知 作者:國際潮團總會
《潮汕祠堂》由中國新聞社廣東分社、中澤互動傳媒聯合攝製,並由國際潮團總會特別支持。《潮汕祠堂》,通過一個個古老而龐大家族的歷史故事,展現中華民族在潮汕大地的血脈延續和文化傳承,講述遍布四海的潮汕人忠貞愛國的家國情懷和恢弘大氣的族群性格,解讀潮汕商幫成功崛起並保持數百年不敗的傳奇背景,回望嶺東名邦人文鼎盛的榮耀歷史。而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祠堂文化,在這其中則發揮著最獨特的作用。 請欣賞“潮汕祠堂”系列专题纪录片纪录片(三):《三江出海》 廣東省古村落泥溝村,位於粵東普寧。宋元,北方戰亂,大批漢人南遷,張翠峰等同族七兄弟,自福建南下潮汕(古稱潮州府),歷代子孫陸續開創了幾十個村寨,後世稱“七峰下潮” 。
其中,翠峰公後人選擇在練江源頭的白坑湖畔安家,繁衍為泥溝張氏,至今已六百餘年。每年九月初九,是泥溝張氏祭祖的日子,身居海內外的子孫,紛紛返回祖地。上祖墳,拜祠堂,舞英歌,看潮劇,整個村子比過年還熱鬧。
張乙坤便是這一年回來的數千子孫之一。不久前,作為國際潮團總會副主席、新西蘭潮屬總會主席,這位華商因有功於“中新兩國經濟文化交流”,榮獲“新西蘭國家榮譽勳章”,這是新西蘭國民的最高榮譽 。
按禮儀,宗族長輩特別擬就了一份祝文,在祖祠內,朗聲唱讀,將這一榮耀用古老的方式告知列祖,也垂範族人,榮耀門庭 。這樣的喜事,隨後還將永載於泥溝張家族譜之內。這座五百年歷史的祖祠內,歷代子孫的重要功名成就,都被刻成匾額,懸掛於大堂之上,一有機會,長輩總會將這些匾額記載的故事,講述給晚輩聽,以激勵後來者奮發圖強,有所作為。
修祠祭祖,傳承家風,是中華民族千百年的獨特文化。世事滄桑,潮汕人至今頑強保留著這一傳統。像泥溝張氏這樣的大小祠堂,在潮汕數以萬計,千百年間教化鍛造了潮汕人重視家族、珍惜榮譽、力爭上游的族群性格 。
很大程度上,也造就了潮汕商幫的商業傳奇。在潮州城外,風景秀麗的硯峰書院內,有一座專門紀念、研究潮商先賢的專祠:“潮商名賢祠” 。“三江出海,一紙還鄉,”大門之上的這副對聯,出自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手筆。
海外聚居的族人超過本土,在潮汕僑鄉並不稀奇。從白坑湖沿練江前行,沿岸有大批這樣的僑村,以至很早就有海內海外兩個潮汕的說法 。隨著當代潮汕人向全國各地的大規模遷徙發展,如今又多了“外地一個潮汕”。
重陽節前夕,年逾九旬的泰國大實業家張錦程,帶著兒孫又一次回到泥溝,祭祖會親,關心鄉里 。從1979年至今四十多年,這一安排從未中斷 。
為了讓遠在泰國的後世族人繼續團結協作,早在三十年前,他便主持在曼谷修建了規模宏大的泥溝張氏宗祠 。
祠堂文化成就了潮商,發達之後的潮商,又以巨資反哺祠堂文化。
由於潮商經濟實力雄厚,建造祠堂時近乎不計成本,誕生了一大批工藝精湛,規模宏大的傳統建築,也造就了潮汕木雕、嵌瓷、石雕等一批國家級非遺項目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