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遊潮汕 > 資訊 > 汕頭市

潮汕英歌舞從何而來?只有0.01%的潮汕人知道

 

在潮汕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存在著這樣一種民間舞蹈

它歷經歷史的變遷、時代的吹打,

演變成今天各種流派和樣式,

娓娓訴說著來自上古民眾的崇拜和信仰。

這種舞蹈的名字就叫「英歌舞」

刻劃著獨特臉譜的舞者從古村街巷奔湧而出

手執短棍叩擊起舞的「梁山好漢」們騰躍而起

響徹雲天的鑼鼓聲由遠及近……

舞!舞!舞!

排山倒海般的氣勢,肆意噴湧的感情

狂野奔放,快意宣泄

無論是舞者還是觀者

彷彿都被一種至高的榮耀籠罩著

感受著撼人心魄的力與美

    英歌舞名字由來  

  英歌舞,又稱"鷹歌"、"鸚哥"或"秧歌",是一種融舞蹈、南拳套路、戲曲演技於一體的漢族民間廣場舞蹈,表演氣勢豪壯,氣氛濃烈,多由男子表演,有歌頌英雄的含義。

  不僅僅是一種舞蹈,作為一種民俗,它同文物景點一樣,沉澱了一個地區的文化傳統,蘊涵著深厚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心態。而人文和歷史正是英歌舞形成之源。

  相傳明嘉靖年間,有一個潮陽人叫陳大器,他是由東道監察御史,他從山東帶來「英歌」,但未能查到歷史文獻的相關記載。

  據主修《潮州府誌》的清順治潮州知府吳穎的《潮州風俗考》中載:「農者春時數十輩插秧田中,命一人撾鼓,每鼓一巡群歌競作,連日不絕,名曰『秧歌』。」秧歌的「秧」的潮州讀音與「英」字頗相近,由於在民間輾轉流傳,久而久之,便可能轉化為「英歌」。

  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英歌舞所唱內容是歌頌梁山泊好漢,歌唱他們的英雄事跡,即為「英雄之歌」簡化而成。而所說的「因歌」、「鶯歌」皆因與潮汕音相近或相同而得。

    英歌舞歷史溯源  

  關於英歌舞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從祭孔的儀式中得到啟發:有人說是受戲曲舞臺上所演的梁山泊好漢的故事影響,從舞臺搬向廣場,從少數演員的舞臺演出化成群體性的廣場表演;也有人認為是受農村遊神賽會傳統節日擺花燈屏或紗燈屏和賽桌等的啟發而演變來的,甚至還有外江戲說、少林寺說。但相比較而言,「及時雨」說、秧歌說和儺舞說這三種說法較為合理。

    及時雨說  

  明清初紹興名士張岱《陶庵夢憶》書中「及時雨」一節,說:「壬申七月,村村禱雨,日日扮潮神海鬼。餘中扮水滸……三十六人,個個呵話,臻臻至至,人馬稱女足而行。……」從中看出,這是一種包含舞蹈成份的化裝遊行活動。求雨為什麽要扮水滸,張嶽說可能是因為水滸英雄的大哥宋江的綽號「及時雨」。

    秧歌說  

  即指英歌舞由山東魯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魯西的的歷史「柳林秧歌」脫胎而來。因為潮汕英歌與上述兩類「秧歌」,從舞蹈語匯所體現的內容、舞蹈陣勢的表現形式及其舞蹈表演的程序,都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處。所以有人說英歌舞是由山東逐步經安徽(安徽形成了打花鼓形式)再經福建莆田一帶傳入潮陽的。莆田一帶建國後仍有唱英歌,這已被證實。

   儺舞說  

  英歌由古代儺舞進化而來。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的隗芾教授曾說:「英歌是英雄的讚歌之意,與內容正好相得益彰,但僅把英歌舞追潮為表演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是不夠的。其實這是流,而不是源。因為水滸故事至今不過五六百年,而從英歌舞所反映的宗教意識和藝術特徵上看,它正是由古代儺舞進化而來。」

  隗教授認為,英歌舞崇拜田元帥,這是青蛙圖騰崇拜的遺存,與水滸英雄故事毫不相關;英歌舞中除幾位主角被賦子水滸英雄名字外,大部分無名,臉譜是鬼臉,多顯兇煞之氣,可見其主要為驅鬼逐疫之用;它主要在農村中表演,至今仍被邀入家中,各個角落跳一遍,直接目的是驅除惡疫病癧之鬼,祈求平安;引舞者現在的身份是時遷,手中舞蛇用以指揮,其實這蛇就是古儺禮中祭祀者所持的茅葦長鞭,用途是鳴鞭驅鬼。舞蛇開路,功用正與鳴鞭同。

  現代英歌舞中的時遷,臉譜為黑白鬼面,並不按戲劇中的三花臉畫譜。英歌舞演員有的在衣背後畫交叉的雙劍,這也是古儺禮中用桃木劍驅鬼的遺存;英歌舞演員配合的動作發出各種聲音,有時是尖叫,這是仿鬼叫的遺存;英歌舞後棚隊中有一對戴面具的老人,稱「伯公伯媽」。這正是儺禮中儺公儺母的遺存。

  YING GE

  英  歌  組  成

  前棚

  英歌隊伍整體組織中的前頭部分,也是英歌隊的主體部分,小規模以24或36人組成,大規模由108名年輕力壯的男子漢,化裝為梁山泊起義部隊的主力軍的英雄好漢。

 

  中棚

  中棚的演出節目,主要是表演一些劇性較強、娛樂氣氛濃郁的傳統曲藝節目。其傳統的完整表演節目有13個,都是以民間趣聞軼事為題材進行藝術加工編演而成的。

 

  後棚

  英歌整體組織中的後頭部隊,這部分代表梁山泊起義軍與民眾匯合在一起,組成強大的後備力量。每人手執各類刀、槍、劍、戟,形成聲勢浩大的武士隊伍。

  英歌

  一曲英雄之歌

  鼓點鏗鏘

  步伐豪邁

  在天地間舞出一股浩然正氣

  這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瑰寶,在一代又一代英歌人的不懈努力和匠心傳承下,以灑脫利落的步伐和開拓創新的精神不斷接力前行,從廣場走向舞臺,從民間走向世界,成為印刻在潮汕人心中的情感符號和外地人眼中獨特的藝術魅力。

 

  我們欣賞的遠遠不只是奇特的表演形式而是在潮汕這片古老土地上孕育傳承融入三江兒女血脈之中的英雄主義精神從甘為革命犧牲、拋頭灑熱血的革命先烈到堅挺制服下負重前行的人民子弟兵再到逆行戰「疫」的最美醫護人員我們不忘初心、攜手並進我們持心中期許、赴理想遠方奮力譜寫一曲不負青春不負時代的英雄讚歌...

  (來源: 潮人遊紀)

  -end-

(責任編輯:國際潮團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