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四市於中秋之夜以非遺為媒,掀起了一場傳統與創新交織的文化盛宴。四市依托深厚的歷史底蘊,推出各具特色的非遺主題活動。
汕頭
2025年10月2日,由廣東衛視聯合汕頭市潮陽區委傳部等單位主辦的「明月共潮生——2025大灣區非遺中秋晚會」在汕頭潮陽區體育中心錄製,並於10月6日中秋節21:20通過廣東衛視、大灣區衛視、海外平臺及新媒體平臺播出。
晚會由廣東廣播電視臺、汕頭市委宣傳部、汕頭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指導,以「文化傳承與時代創新」為主線,通過「月滿·時」「故鄉·時」「萬家·時」三大時辰篇章串聯敘事,將英歌舞、布馬舞、醒獅、潮劇、潮州大鑼鼓、笛套音樂等非遺專案與現代無人機矩陣、體育精神相結合。舞臺設計以中國山水畫卷為原型創作,千架無人機在夜空變幻出港珠澳大橋、潮陽文光塔等灣區地標圖案。節目包含百人英歌舞表演、千架無人機燈光秀及僑鄉主題歌曲《念》《團圓》,設置「僑聲話團圓」環節連接海外遊子情感等。晚會籌備期間,汕頭市潮陽區更是配套推出中秋文化集市等文旅活動,涵蓋剪紙、木雕、書畫創作、笛套古樂體驗及靈山寺、中國潮陽英歌博物館等歷史景點遊覽。這場中秋晚會,是一場潮汕非遺的璀璨巡禮,讓千年潮韻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晚會2000多演職人員超八成為青少年,活力滿滿、生機勃勃!

晚會開場,一股青壯陽剛的舞風撲面而來,300名潮陽英歌表演者揮動英歌槌,整齊舞步踏響地面,呐喊聲響徹雲霄。

作為潮陽笛套古樂的經典之作,《燈樓》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原汁原味的古代宮廷音樂風貌。不僅奏出了千年古縣潮陽的深厚文化底蘊,更集中展現了多年來汕頭致力於青年非遺人才培養的不懈努力。歌曲《念》早已不是第一次觸動人心。去年「兩大盛會」 開幕式上,「僑批舊話浮雲落日」 的歌詞剛落,在場潮籍鄉親的淚便濕了眼眶。當沙畫裏的遊子踏上歸途,台下白髮老者顫抖著撫摸胸口的玉佩—— 那是當年祖輩過番時留下的念想,此刻正與歌聲共振。一曲《過番歌》唱盡百年家國心。《過番歌》的旋律從舞臺深處漫出時,大螢幕上的老照片漸次浮現:民國初年的批局夥計在燈下記賬,戰火中的僑批裏夾著「教兒女寫趙松雪字帖」 的叮囑,淪陷時期的信紙上寫滿「潮汕慘狀」 卻仍附上養家的批銀。


這些泛黃的影像裏,藏著潮人最硬的筋骨,他們在南洋的橡膠園裏刨生活,卻把血汗錢寄回家鄉蓋祠堂、興學堂;他們在異邦遭遇戰火斷了音訊,重逢時,仍記得「錢銀知寄人知返」 的祖訓。

潮劇的婉轉唱腔也在晚會上驚豔亮相。經典劇碼選段登臺,水袖輕拂間,將潮汕民間故事裏的悲歡離合演繹得淋漓盡致。工夫茶更是貫穿晚會始終的「鄉愁符號」。舞臺兩側的茶席上,茶藝師行雲流水地完成「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的沖泡工序,醇厚茶香伴著歌聲飄散。晚會間隙,海外僑胞圍坐茶桌,一杯工夫茶下肚,「還是家鄉的味道最正」 的感慨,道出了非遺背後最樸素的鄉愁。此外,潮陽剪紙、嵌瓷、貴嶼雙忠信俗等非遺項目也以創意形式呈現,剪紙藝人現場剪出「月圓人團圓」 的圖案,嵌瓷作品裝點著舞臺背景,讓觀眾在視聽盛宴中,沉浸式感受潮汕非遺的獨特魅力。
這場「科技 + 非遺」 的盛宴裏,鄉愁早已不是遙望的歎息。八仙桌上的貴嶼朥餅、海門糕仔,既藏著「甜湯祠堂人歸家」 的舊夢,也盛著「百千萬工程」 的新甜。從「過番謀生」 到「歸鄉建鄉」,從寄回批銀到帶回技術,不變的是「報春暉」 的初心。晚會落幕時,無人機拼成的「明月共潮生」 在夜空久久不散。
潮州
10月6日晚,央視新聞客戶端「月滿人間慶中秋家國喜樂共團圓」節目,直播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劉厝村中秋燒瓦窯活動帶領全國觀眾沉浸式體驗,這項寓意「生活紅紅火火」的傳統民俗,共同感受潮式中秋的獨特魅力。

浮洋鎮劉厝村燒瓦窯的傳統歷史悠久,自明朝宣德八年(西元1433年)建村延續至今,今年的瓦窯在規模上再創新高,高度達到15.6米,比去年高出5米,整體體積大幅增加,成為歷史以來最大的瓦窯,從施工到完工耗時約一個月,瓦窯造型更加規整、大氣。
中秋燒瓦窯是潮汕地區的傳統習俗,在潮州話中,「瓦」與「蟻」同音,因此燒瓦窯也寓意,燒掉「蟻巢」,祛除蟻害。如今,這項民俗活動被賦予更豐富的吉祥含義,寄託著五穀豐登、生活興旺的美好願景。


夜幕之中窯火越燒越旺,配合著動感的音樂燈光,與漫天綻放的煙花,整個村莊仿佛被溫暖的火光點亮,處處洋溢著團圓喜慶與文化自信。
據了解,今年中秋夜,潮州市湘橋區鳳新街道大園村、潮安區浮洋鎮劉厝村以及彩塘鎮、金石鎮、楓溪鎮等地的部分村莊,紛紛舉行燒瓦窯活動,各地潮劇、舞獅、潮州大鑼鼓、英歌舞、水上飛人煙火秀等精彩節目輪番上演,為市民遊客獻上一場視聽盛宴,營造出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
揭陽
國慶中秋「雙節」期間,揭陽古城鶯歌燕語,絲竹縈繞,一個個帶著本土特色的非遺項目在此展現魅力,為古城增添了濃濃的文化味道,為遊客和市民帶來了節日的文化大餐。

10月5日下午,「慶國慶揭陽丁府古琴雅集」如約而至,揭陽學院古琴研究所與桐齋琴友會的琴師們在這裏匯演,一首首古琴名曲,在琴師們的指尖嘩嘩流淌,綺麗動人的演奏吸引遊客駐足傾聽。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汕講古」(「講古」意為「講故事」)的表演節目也備受歡迎。夜晚,華燈初上的進賢門城樓已經人潮湧動,喜歡聽講古的市民遊客早早占座等待開場,充滿地方特色的《三山國王》故事,在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演繹下精彩神奇,博得掌聲陣陣。還有傳統故事《楊家將》,同樣受到聽眾的歡迎。

移步學宮文化廣場,「月滿古城潮韻華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潮劇精品惠民展演正在進行,精彩的傳統潮劇唱段讓戲臺前人潮滾滾,觀眾熱情高漲,現場座無虛席,四周都站滿了人,揭陽市潮劇傳承保護中心的演員聲情並茂的表演贏得觀眾的陣陣掌聲。
金秋十月,保育活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古城在揭陽的特色文化薰染下,喜氣高揚,也增添了更多魅力與韻味,以揭陽特有的色彩「潮」了起來。
汕尾
「太平洋的中間是什麼」「一物三個口,你有我也有;有他不怎樣,無他就現醜」……國慶中秋「雙節」期間,汕尾市博物館舉辦「喜迎國慶、情系中秋」奇趣燈謎活動。活動融合傳統文化元素,增強了博物館與遊客的互動性,吸引了眾多市民遊客參與。活動現場佈置了一面中秋燈籠牆,圖案美麗、色彩鮮豔的中秋燈籠讓人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氛圍;每個燈籠下都懸掛著燈謎,參與者猜中指定數量謎題即可獲得文創小禮品。

10月4日至6日下午,「巧手制燈·中秋傳情」DIY燈籠系列體驗活動在汕尾市博物館二樓工藝美術展廳非遺體驗區舉辦,讓市民遊客直觀感受汕尾中秋民俗文化。10月6日,在「中秋花燈製作」現場,市民遊客領取燈籠材料包後圍坐一起,有的剪裁圖案、有的粘貼裝飾、有的組裝拼接……現場歡聲笑語不斷,一盞盞形態各異的精美花燈烘托了濃濃的節日團圓氛圍。此前兩天,市民遊客們還先後體驗了「瓷片拼貼畫」與「文物修復貼紙DIY」活動。
10月6日晚,由汕尾市陸河縣文廣旅體局主辦、陸河縣文化館承辦的「月圓人團圓 智趣樂中秋」2025陸河縣歡樂鬧中秋活動在陸河大道主題公園舉辦,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在「月下燈謎會」環節,五顏六色的燈籠下貼著一個個不同內容的燈謎,燈謎謎面涵蓋成語、民俗、地方特色等各類知識內容,按「兒童趣味謎」「成人文化謎」等難度等級區分,群眾紛紛過來參與競猜。活動還設置了「氛圍打卡點」,搭建大型月亮充氣氣模,讓群眾合影留念;現場佈置若干燈串,並用大型打卡KT板設計出相框為參與者打造團圓合照場景,參與者進行拍照打卡,營造了濃厚的鬧中秋氛圍。
此外,活動還設置了「遊戲挑戰營」等環節,為群眾提供社交環境,讓參與者共話家常、共賞明月。
(來源:汕頭發佈、潮州發佈、汕頭政務發佈、揭陽市政府網、汕尾市人民政府網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