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們介紹了潮汕方言中保留了《漢書》中的一些古代的形容詞,這篇文章我們介紹一些名詞,讀起來會比形容詞容易一些。 缽,潮音buah4(播4),一種瓦罐,多為闊口形,用於盛飯者稱「飯缽」,潮汕俗語謂到別人家裏做客而恰逢主人剛好用過飯、客人趕不上吃飯為「嘎落(ga1 laoh8)飯缽下 」。
缽,《漢書·東方朔傳》:「置守宮盂下。」顏師古註:「缽,食器也。」 《廣韻》入聲末韻:「缽器也。」 後代一直沿用,並非難僻字。宋· 蘇軾《用前韻再和許朝奉》詩:「傳家有衣缽,斷獄盡春秋。」「缽」字普通話只用於衣缽等少數詞,而潮汕話卻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基本詞,用途不同,有不同的「缽」,如「飯缽」(盛飯的陶盆)、「骹缽」 (薄的、深沿的瓦盆)、「骹缽橛」(薄的、深淺的瓦盆)、 「滷缽」 (專用於裝滷汁的瓦罐、陶罐之類)等。
骹缽。一骹缽炊飯(一缽蒸飯),粵語稱 「缽子飯」
瓿,潮音bao6(暴)一種小甕,如:「一瓿鹹菜(一小甕鹹菜)。」裝腌菜的叫「鹹菜瓿」,裝豆醬的叫「豆醬瓿」。把秘密公開,比喻為「開瓿」,如說:「你噠件事愛開瓿抑未」(那件事的秘密你想什麽時候公開啊)?
《漢書 · 揚雄傳》:「今學者有祿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後人用覆醬瓿也。」 醬瓿,猶潮汕話言「豆醬瓿」。先秦已經用用此字,《戰國策·東周策》:「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瓿耳……。」《方言》卷五:「瓿,甊……。」《玉篇·瓦部》:「瓿,蒲後切。瓿甊。」 字亦作「缻」,《玉篇·缶部》:「缻,小缶也,亦作瓿,又步後切。」
油甊,舊時潮汕鄉間專用以盛油得罐子,今已少見,但此詞仍活在一些俗語之中。比較粗鄙的俗語有「卵脬大過油甊。」 「甊」字漢代已見,漢·揚雄《方言》:「瓿甊,罌也。」《玉篇.瓦部》:「瓿,瓿甊,小罌也。」《廣韻》上聲厚韻:「甊,瓿甊。」郎鬥切。音義皆與潮汕話相合。
曬製中的薰葉
薰,潮音 hung1(昏),泛指香煙、煙絲,捲煙叫「薰囝」,煙絲叫「薰絲」,或者叫做「烏薰」;抽煙叫做「咕(guh4)薰」。過去形容流浪漢生活的俗語有謂:「所食薰囝蒂,所眢五骹砌」(抽人家丟掉的煙頭,睡在騎樓下過夜)。《漢書·龔勝傳》:「薰以香自燃,膏以明自銷。」
薰,原指香草,《說文 · 艸部》:「薰,香艸也。」薰草因有香氣而被燃以取其氣,《廣韻》平聲曉母文韻,音許雲切,與潮音相合。上個世紀中期以前,此字多寫作「菸」,臺灣、福建閩南語區多見此字,普通話打「yan」 ,潮汕地區今已鮮見。
成長中的薰葉
阫,潮音 bui1(悲),阫牆,屋後的牆,四面牆中,阫牆最厚,故潮諺有雲:「面皮厚過阫墻(面皮比屋後牆還厚)。」阫,先秦古義指牆,《莊子 · 庚桑楚》:「日中穴阫。」《淮南子· 齊俗訓》:「魯君欲相顏闔,使人以幣先焉,闔鑿阫而遁。」 字亦作「壞」(不讀huai6),《漢書 · 揚雄傳》:「鑿壞以遁。」顏師古註引應劭曰:「壞,壁也。」 唐· 杜甫《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賢非夢傅野,隱類鑿顏壞。」仇占鰲曰:「壞,屋後牆也。」《集韻》平聲灰韻,「阫,牆也。」鋪枚切。「阫或作壞。」「阫」為並母灰韻字,濁聲母平聲字潮音有讀不送氣者,如:「牌排佩盤瓶」等,又灰韻字潮汕話多讀為 -ui韻母,故「阫(壞)」音bui1(悲)。
請大家數一數,這間屋有多少「桷縫」。圓者為「桁」,方者為「桷」,「桷」與「桷」之間為「一桷縫」
桷,潮音gag4(角),方條椽子。成語有「排桁(ên5)釘桷(架梁鋪椽)」,諺語有:「孬做桁,好做桷;孬做柴屐,好做樽塞。」(比喻但凡物件,都有其價值,就看你能否物盡其用了)。唐 · 韓愈《進學解》:「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 韓文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實在用不了的廢材,叫做「杉頭桷橛(guêh8)」,也用以比喻人之不中用,廢物一個。
過去以多少 「桷縫(pang7)」(兩桷之間)來形容房屋的寬度,通常是10-12 桷縫,超過的就是「大厝」,小之則是「厝囝」了。
此字秦漢時代常見,《漢書· 貨殖傳序》:「及周室衰,禮法墮,諸侯刻桷丹楹……」《說文 ·木部》:「椽方曰桷。」清 · 段玉裁註:「桷之言棱角也,椽方曰桷……」《廣韻》入聲覺韻:「桷,椽也。」古嶽切。音義皆與潮汕話相合。
膽小的小貓咪躲在門扇後。
門扇後,潮音多訛為「mung5 si1 ao6」,指門後,如:「枝掃帚放在門扇後(掃帚放在門後)。」 門扇,即門。《漢書 · 霍光傳》:「中黃門宦者各持門扇,王入,門閉,昌邑群臣不得入。」 《說文·門部》:「闔,門扇也。」 門扇為門,門扇後當然就是門後了。
塗,潮音tou5(土5),泥巴、泥土,如:「買撮塗來種花(買些土來種花)。」《漢書· 王褒傳》:「及至巧冶鑄幹將之樸,清水焠其鋒,越砥斂其咢(鍔)。水斷蛟龍,陸剸犀革,忽若彗汜畫塗。」唐 · 顏師古註:「塗,泥也。」 此字先秦已見。《尚書· 禹貢》:「厥土惟塗泥。」《莊子 · 秋水》:「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按,塗、塗本不同義,今簡「塗」作「塗」,「塗」也有了泥土義。但我認為,一些表示泥土的詞語,還有地名等,還是寫作「塗」好。如澄海的「塗城」,地上叫「塗下」,或者「塗骹下」;池塘裏的泥巴叫「池塗」,河裏的叫「溪塗」,田裏的土坷垃叫做「田塗」或者「田塗坺」,稀泥叫做「塗膏糜」;小泥人叫做「塗翁囝」,泥做的哨子叫做「塗嘰咕」等等。又《廣韻》平聲模韻:「塗,塗泥也。」同都切。與潮汕話音義皆合。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萁,潮音 gi1(枝),豆萁,大豆的莖。《漢書· 楊惲傳》:「種一頃豆,落而為萁。」《說文 · 艸部》:「萁,豆莖也。」老少咸知的曹植詩作: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廣韻》平聲之韻,「萁」 一音 「居之切」,與潮音完全相合。
鉤鐮,大的鐮刀,也叫「彎鉤鐮」。潮諺雲:「嘴舌囝甜甜,尻川後楔(soih4)支彎鉤鐮(喻人之口蜜腹劍)。」 《漢書•循吏•龔遂》:「諸持鉏(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無得問。」
《方言》卷五:「刈鉤,自關而西故謂之鉤,或謂之鐮。」《淮南子·汜論》:「木鉤而樵。」 高誘註:「鉤,鐮也。」 由此可見「鉤」、「鐮」乃同物異名,潮汕話合呼之為「鉤鐮」。
小時候熟讀《水滸傳》,其中有一回是 「徐寧教使鉤鐮槍,宋江大破連環馬」,那鉤鐮槍便是前頭是槍、槍尖脖有鉤鐮,故名。
(來源:林論論方言茶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