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澳島吳平寨村北側約千米處,有一處海灣,古時稱「刣人澳」。海灣東向臨海處崗巒上,有一巨大平石,叫「刣人石」。
後來,人們又改「刣人澳」為「宰豬澳」,把「刣人石」改為「大平石」。此為何故?這與明代的大賊頭吳平在這裏越貨殺人故事有關。
話說大海盜吳平,被戚俞官軍追剿,率萬餘賊軍,從饒平渡海,來到與柘林隔海相望的南澳島獵嶼灣東面山坪,安營紮寨,起名吳平寨。
該寨地勢險要。前面是怪石嶙峋的虎嶼,一天然屏障。左立懸岸峭壁的獵嶼島,易守難攻。右是一小海灣,可退可守。後是崇山峻嶺,叢林密佈,人馬不可及也。
正是依仗這險要地勢,吳賊築木堡,建木城,填海石,布暗堤。在閩粵的交通水道上,大肆攔截突襲過往商船。除了劫掠近岸三暗堤觸礁的商船,還窺視遠處帆影。一旦發現舟楫,便出動數十艘輕舟,前攔後截,把船劫到「刣人澳」的海灣,然後留貨殺人。
吳平海賊,殺人就在這「刣人石」上。殺人時,先吹響螺號,後用刀斬頭,再把屍體推入海中,讓大魚吃掉。那大平石下,棲息著兩條大鯊魚。日久成習慣,每逢聽到螺號聲,就遊近海岸,吞食屍體,美餐一頓。因此,當地人便把這大平石,叫做「刣人石」,把這海灣稱為「刣人澳」。
吳平兵敗以後遁往別處,兩條大鯊魚依習慣在這大石下,尋食人屍。一天,一位不知情的漁人,劃著竹排在此捕魚。因天晴水清,人影倒映在海中。恰逢鯊魚遊到這裏,饑困難忍。見人影晃動,誤認是人屍,張開利牙大口, 呼嘯一衝,雖然撲了一空,但捲起的大浪,使竹排激烈搖晃,這漁人差點跌下海中,驚到半死。他急忙划竹排靠岸,把這險事告訴了鄉親們。大夥聽後,認為惡鯊不除,後患無窮。
眾人商量之後,終於想出了一個除鯊妙計。翌日,大家弄來兩個大冬瓜,把它挖空。又煮了兩桶熱氣騰騰的糯米飯,裝進挖空的冬瓜裏,嚴密封住。然後吹響螺號,再把兩個大冬瓜推下海去。那兩條大鯊魚,聞螺號,誤以為又有人屍美餐,迅速遊了過來,把冬瓜吞進肚裏。不一會,兩條大鯊魚被糯米飯的熱氣燙爛了胃腸,一命嗚呼。兩條死鯊魚,因為它們吃了太多的人屍,因此誰也不敢動它們。
「刣人澳」這地名,吳平敗走後,這裏再也沒有殺過人,又因「刣人」一詞太嚇人,人們就把它改叫「宰豬澳」,沿稱至今。那「刣人石」,今尚存,但再也不叫「刣人石」了。
(來源:《南澳島故事》系列叢書、汕頭快樂123,圖源:一路南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