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紀念地——西堤公園位於汕頭老市區西南角鎮邦路與安平路之間,這個地方見證了汕頭從漁村、碼頭,到港口、商埠的時代變遷。公園西面為西港河入海處,南面為礐石海,面積約5.2萬平方米,於2014年10月1日開始動工建設,2016年9月28日開放,有機地將「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紀念地」、南粵古驛道古出海口遺址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處融歷史紀念、文化傳播、休閑運動為一體的多功能社區公園,榮獲國家住建部「2017年中國人居環境獎」。
西堤公園
盛極一時的汕頭港。西堤公園作為南粵古驛道出海口紀念地,有其天然的地理優勢,1860年汕頭開埠前,西堤附近的西港與牛田洋是汕頭內海灣腹地,是韓、榕、練三江內河船交匯的出海口,具有風平浪靜、航泊便利,四通八達的特點,也具備供船員休整、淡水補給、倉儲吐納的岸地條件。隨著汕頭開埠,至1939年日本侵略潮汕之前,從梅溪、回瀾溪——西堤——海關鐘樓這道緊靠西港弧形的海岸線,呈現「萬國樓船」「雲集鱗卒」景象,享有「通洋總匯」的美譽。1858年,恩格斯在《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一文中指出,汕頭是五口通商之後「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
▲汕頭是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恩格斯
海邦剩馥—僑批
海邦剩馥——僑批。汕頭港(西堤)自1860年開埠後,成為華僑出入國的重要門戶。從1860年到1948年,經由此地過番謀生的華僑人數達五百多萬人次。汕頭港(西堤)也是僑批往來的集散地。「僑批」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是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信匯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被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盛讚為「僑史敦煌」「海邦剩馥」。1897年,潮海關經清政府和兩廣總督的批准,在汕頭設立首家官辦郵政局,辦理郵政業務,由稅務司辛盛(英籍)兼任局長;此後,汕頭郵政局在粵東、閩西南、贛南等地設144個分局(所)。另在汕頭開埠區(四永一升平)範圍中,1933至1949年間有登記的僑批局有160家。2013年6月,由廣東、福建兩省聯合申報的僑批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其中來自汕頭的僑批檔案達10.6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