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譽為潮汕第一名山的桑浦山下,有一存在已久的村莊,古地名為「紫菔隴」。南宋度宗咸淳年間,潮州韓山許兆基第四子許弘烈來此創基,並逐漸形成現在的溝南村。
▲溝南許地老宅
數百年來,許氏家族勤學耕讀,秉承祖訓,傳承家風,培育出無數濟世安民、保家衛國的棟樑之才,如廣州抗英運動領導者之一許祥光等。數百年來,許氏翹楚輩出,更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精神食糧。至今,許氏留下「禮、靜、序、書、餘、耕、睦、實、弈、獻」家風,後人成立的溝南許地文史研究會,更在此基礎上提煉出「耕讀世家,勤學孝悌」八字家風。
▲老宅子門樓上上刻著愛蓮說
翹楚輩出 為後人留下精神「食糧」
4月5日,清明時節,許多在外的許氏族人紛紛趕回故里,在汕頭市溝南許氏祖先的集體墓園裏掃墓拜祭。「木有其本,水有其源,思我祖德,山高水長……」誦讀祝文、上供果品、燃香鞠躬,許氏族人一同感念祖先,更祝願家族興旺發達。
溝南許氏自南宋末年在溝南村開基,傳至十五世時脈分數支,一支留居本土,清代乾隆年間一支外遷廣州,成為廣州的名門望族,之後更有後代到香港、新加坡等地發展。每逢春分祭日,各地許氏族人回歸故里祭祖,場面頗為隆重。
▲尚書里
許氏家族培育出無數棟樑之才,被譽為「近現代史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他們的先人中有廣州抗英運動領導者之一許祥光、官至尚書的許應骙、中山大學前校長許崇清,還有過《醒世周刊》主編、魯迅之妻許廣平等。
▲魯迅之妻許廣平
先人創建功績,更為後人留下大量精神食糧。如今走進溝南許地,先要通過「尚書里」牆門,進入主幹道「尚書街」。行過百米,一座方正莊嚴的宗祠立於眼前。
許氏宗祠是祭祀許氏祖先的地方,聚集了許氏幾百年文化,因此也處處可見家風的傳承痕跡:祠堂正門外的石鼓兩旁,刻著家族歷史的頌歌;門檻內外刻著「克迪前光」「禮樂詩書」「孝悌忠信」等先人名言警句;宗祠前面,還矗立有36塊光宗碑,每一塊都代表著清朝時期一位有所成就的許地先人。
據溝南許地文史研究會秘書長許俊琳介紹,古時許氏先人金榜題名時,報喜隊都會到溝南許地,喜中的考生無論走出去多久,也都來溝南的大宗祠祭祖,感恩祖德,並將旗桿(光宗碑)豎立在大宗祠門前。
▲宗祠前的光宗碑
在許氏宗祠門上,刻著前人留下的家風遺訓:「宅爾宅,田爾田,念先人創業艱難克儉克勤;親其親,長其長,願後嗣舉家和睦無虞無詐。」當地村民告訴記者,這是每一個出生在溝南村的許氏人自小到大不斷接觸的文化。在外的許氏翹楚們,也要經常回來祖居地,汲取代代傳承的先人精神。
勤學孝悌代代相傳
數百年間,許氏先人不斷將所思所想,通過牌匾、碑文、對聯、詩文等形式傳承下來,逐漸形成包含「禮、靜、序、書、餘、耕、睦、實、弈、獻」在內的家風。而後人成立的溝南許地文史研究會,更在此基礎上提煉出「耕讀世家,勤學孝悌」八字家風。
許氏後人許宏武認為,家風代代傳承,「耕讀世家,勤學孝悌」尤為明顯。古時候沒有讀書的人,只能被困在家鄉,難以在外立足。但許氏先人性格剛烈、堅強,喜歡博弈,崇尚學而優則仕,所以重視教育,才有「耕讀世家」一說。
談及許氏的「半耕半讀」,據溝南許地文史研究會研究,這並不是簡單的一邊耕作一邊讀書的意思。古時物資並不充裕,農業是立身之本,但是溝南許氏每個家庭都願意擠出口糧,專門從外地聘請老師來鄉里為下一代授課。
這種讀書的氛圍在溝南村非常濃厚,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溝南村裏還留有10多處私塾。據介紹,目前溝南村八九十歲的老人,都有上私塾的經歷。「那時的長輩在私塾裏讀上幾年書,就可以寫文章、敲算盤,出外奮鬥尋求發展。」
今年74歲的許家旭,家裏更還保留著父親留下來的《尺牘》,那是民國時期用以製定商業合同、撰寫書信的應用文寫作模板。「那時候要有一定事業,才需要用到這樣的應用文寫作,普通的人基本不用接觸到。」之後這本舊書更被後輩傳讀研究。
如今在村內古宅子的門樓、窗榻、牆上,依稀還刻滿著家訓,顏子家訓、治家格言以及愛蓮說等古典詩詞,《弟子規》《千字文》《三字經》等經典詩文仍是這裏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必讀課,先人對後人家風教育的嚴格盡展。
正因為重視教育、善修德行,讓許氏先人不斷成就功績。後來由於現代化教育的普及和發展,這些私塾古屋也逐漸回歸居住的用途,但許氏以「耕讀」傳家的精神卻不斷延續。
▲宗祠前矗立著36塊光宗碑
據許俊琳介紹,每年高考,溝南村都會產生十多名大學生,為了延續先人重視教育、勤學孝悌的精神,村裏每年都會對新的大學生們給予一些獎勵。
(來源:南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