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潮人故事 >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銘記潮汕大慈善家林世鏗

時間:2022-10-21    来源:未知     作者:Dilin

  2022年7月20日下午,即農曆六月廿二日未時,潮汕大慈善家、香港慈雲閣董事局永遠主席林世鏗先生仙逝,享年92歲。


▲林世鏗

  林世鏗先生,生於1931年,祖籍廣東惠來縣葵潭鎮。1959年到香港定居,生前任香港益豐集團公司、香港葵鏗皮草皮革有限公司、香港其仕企業(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慈雲閣董事局永遠主席,香港惠來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潮州商會會董,香港汕頭商會永遠會長,潮汕三市港澳政協委員聯誼會副會長,政協揭陽市第一屆委員會副主席。林世鏗先生還是潮汕地區著名的慈善家。改革開放以來,他先後贈建饒平縣龍灣小學、龍灣慈雲初級中學等多所學校;捐贈獎教獎學基金,他對社會公益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苦難童年

  林世鏗1931年出生於惠來縣葵潭鎮玄武村。一個「苦」字,寫盡了林世鏗的童年。

  


▲林世鏗

  林世鏗的阿公林燕捷,是清末秀才,在家鄉教書為生。父親林四川,是個小商販,開了一間雜貨舖,可在林世鏗的腦海裏,對父親的印記是空白的,因為他出生才3個月,父親就因為一次意外撒手人寰。家中所有的重擔就壓在了母親瘦弱的身上。30歲的母親帶著他和兩個哥哥、兩個姐姐,在家中開墾荒地,種植番薯、蔬菜,勉強維持生計。

  然而這點微薄的收入難以養活家庭,無奈之下,二哥被賣給了一戶有錢人家,二姐在大饑荒中活活餓死,被饑餓折磨的林世鏗發誓自己一定要出人頭地,讓家人過上好生活。

  年幼的林世鏗6歲時就跟著哥哥學習編織竹器賣錢養家,聰明好學的他,領悟力極強,編織速度甚至比哥哥還要快。

  在他14歲那年,24歲的哥哥已經能獨立養家,母親決定讓林世鏗讀書。然而由於貧困每況愈下,第二年他便輟學到礦廠打工,洗錫石,為母親分擔。吃苦耐勞的他,每天可以洗5斤錫石,別人一天只有1斤,林世鏗的收入也愈見增多。

  初涉商海

  林世鏗將準備結婚用的兩對金耳環作為本錢,開啟了他的從商之路,在商貿發達的普寧縣城流沙鎮,開了一間雜貨舖,取名「同康」。

  剛開始,生意很不好,為此林世鏗也很苦惱;為了改變現狀,林世鏗開始細心觀察周圍的商業情況,發現送貨上門,利薄又辛苦,大店都不願意做。

  林世鏗覺得這是機會,有錢賺總比沒有的好,自己本來就是幹苦力的,這點苦算不了什麼。於是,說幹就幹,林世鏗開始在附近農村和店舖周圍的每一個家庭,一村一寨,挨家挨戶拜訪推銷店舖經營的日用小百貨,因為服務熱情又周到,很快打開了市場,「同康」號的名聲越來越響,生意也日漸紅火。

  1955年,因為國家開始對城鄉私營零售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林世鏗被迫關閉了苦心經營兩年之久的「同康」商店,回到葵潭老家。

  在葵潭老家,林世鏗進入鄉鎮創辦的農具廠工作。

  到1958年的時候 ,由於虛心學習和吃苦耐勞,林世鏗在製造農具方面的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林世鏗也成了人們眼中的「土專家」,並被任命為葵潭鎮興農煉鐵廠副廠長。

  可是,好景不長,由於特殊的社會環境,林世鏗被扣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一連數月沒日沒夜地批鬥。「命運痛治人」,童年命運多舛的林世鏗,到了青年時又厄運臨頭。痛苦不堪之際,偶然與朋友聊天談及香港,故而萌生逃離屈辱、苦痛,赴香港謀生的念頭。

  打拼香港

  1959年,幾經周折,林世鏗在香港定居,時年28歲,開始赤手空拳打出人生新天地。起初,林世鏗是先投奔香港九龍北部石硤尾一個葵潭老鄉家裏,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潮商開辦的塑膠廠裏打工。這家塑膠廠生產塑膠花。從小吃苦耐勞的他,很快地掌握塑膠廠機械、壓模等全套生產程式,深得老闆賞識。從最初一天8塊工錢攢起,加上省吃儉用,1960年,有了一點積蓄的林世鏗,謝絕老闆加薪挽留,買了一套二手壓塑設備,開始了自主創業。可是,正當他要起步的時候,由於市場上的塑膠花已經供大於求,產品大量積壓,沒有銷路。林世只得被迫賣掉機器,另尋出路。上世紀60年代,香港有兩個行業崛起,一是製衣業,二是地產。林世鏗又看上一個行業,香港人叫「水喉」。顧名思義,「水喉」就是水龍頭,即供水行業。港人在「水喉」一詞用意很廣,比如不給你贊助、打廣告,就說關掉你的「水喉」。宏觀調控時有「放水」之說,那關「水喉」,就是引申為緊縮。在朋友支持下,林世鏗籌湊了20萬港元,於1962年夏在香港新界開了一家「水喉」公司。因為他會管理,加上品質、服務都不錯,工人也喜歡跟他幹,還是賺了一點錢。1963年,香港製衣業的巨大潛質以及廣闊前景吸引了林世鏗,加上他也感覺到「水喉」這門生意,有行業局限性,於是決定轉行。盤掉「水喉」公司後,開起了一家製衣加工廠。林世鏗有個榮譽職務,叫香港慈雲閣董事局永遠主席,與他創業經歷有關。1963年,轉行製衣業的林世鏗,在慈雲山道23座的地下室,租了3間小廠房,創辦了「益豐製衣廠」前身。起步時,不光廠房簡陋,縫紉機還是別人淘汰下來的,一名技工,6名車工,幫人代工製衣。生意紅火後,他開始在慈雲山空地上蓋起了鐵皮廠房,1966年又租地擴建廠房,正式註冊了「益豐製衣廠」。香港慈雲閣,是本港著名的文化景觀之一,到那兒可以品味中國神話的古老味道。慈雲閣,前身是招利伯廟,幾次搬遷才移至慈雲山下,原本在益豐廠旁,兩家一前一後挨著。1968年,在林世鏗建議下,由他出資在山上圈地建設,加上後來要征地興建慈雲山警署,包括益豐廠在內都要搬遷。後來,林世鏗提供資金,被慈雲閣理事會推選為慈雲閣總理,於1970年開始動工興建。成規模後,慈雲閣還開辦慈善為本、濟貧救災的機構。今天到香港黃大仙區旅遊,慈雲閣是繁華都市中一大景觀。


▲香港慈雲閣董事局永遠主席林世鏗

  林世鏗的創業,有人如此評價:「一衣」振益豐,「一衣」佔市場,「一衣」定天下。這與益豐廠的代工模式有關,當時他們的拳頭產品是勞動服,在東歐、越南、前蘇聯等地市場特別走俏。有一段時間,在越南批發市場的八九成棉衣,都是出自益豐生產線。

  從益豐製衣廠起步,林世鏗家族的益豐集團後來相繼辦起了益豐貿易、葵鏗皮革、其仕企業(國際),事業版圖擴展到內地、美國、新加坡等地。其中,惠來葵陽工業區,就是上世紀80年代在林世鏗倡議下開辦,他首先在工業區創辦葵鏗皮草廠,後來在他帶動下,林寶喜、林庭鋒等港商陸續來投資,讓惠來工業經濟得以大的發展。

  2006中國慈善家排行榜第19名

  改革開放30年華人慈善30人之一

  認識林世鏗先生的人,個個稱其為人耿直,辦事果斷,樂善好施。林世鏗熱愛祖國,關心家鄉的公益本業,慷慨解囊,他在家鄉捐資興建葵潭職業中學、縣中醫院、葵潭醫院,修路造橋,救災等,他還以「香港慈雲閣董事局」永遠主席的身份,宣導並促成「香港慈雲董事局」捐資救災,興建醫院、學校,造橋築路。

  數十年來,林世鏗先生捐資援助了一所所學校、一間間醫院、一座座橋樑,還有數不勝數的各項公益事業。據天下潮商傳媒不完全統計,他所捐資的項目累計已達10億人民幣。

  沒有受過較高學校教育的林世鏗先生,文化水準不高,在國際商海中深感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因此,他衷心寄希望於年輕一代的勤苦讀書,努力長進。面對全國各貧困地區青少年的就學問題,林世鏗先生積極投身「希望工程」中,僅僅在四川省,他便捐資興辦了5所希望學校。

  多年來,林世鏗先生捐資援助的項目還有:潮汕體育館、汕頭達濠醫院、饒平龍灣學校、潮陽新橋鄉慈雲大橋、潮陽銅盂學校,揭陽溪南學校、揭陽紅十字慈雲醫院、揭陽人民醫院慈雲大樓、揭西東鋒慈雲學校、揭西人民醫院、揭西五雲中學、揭西新園小學、揭西金園小學、惠來龍江醫院、惠來葵潭中學、惠來葵潭小學,惠來玄武小學、惠來吉成小學、惠來長春小學,惠來葵潭老人院、惠來兵營慈雲大橋等四五十個項目。

  對於「廣東省扶貧基金會」、「廣東省社會治安基金會」,林世鏗先生也極為關注,大力支持,慷慨捐輸。

  捐資是一個辦法,但絕不是唯一的辦法,捐資、贈物、興辦福利,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滯後的局面。為了家鄉經濟的發展,林世鏗先生把發展經濟的多年經驗也無私地帶到了家鄉。

  1984年,林世鏗先生率先到惠來對外工業區興辦葵鏗皮革有限公司。接著,他牽線搭橋,為加強惠來與海外的聯繫,組織了一個又一個的活動,並先後創辦了葵鏗皮革二廠、葵鏗皮革三廠、鏗豐洗水廠有限公司等。

  1996年,林世鏗先生和他的夫人郭玉英女士雙雙被揭陽市人民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的稱號。


▲林世鏗(左6)

  惠來世鏗院

  世鏗院位於揭陽市惠來縣葵潭鎮玄武社區,該院就是由林世鏗先生投資興建。

  該院於1995年動工興建,2004底年竣工,佔地面積100畝,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總投資1.6億元。該院設計新穎,結構嚴謹,佈局合理,景點錯落有致,是傳統建築藝術與現代文化藝術的結晶,是旅遊觀光的一大勝地。












▲林世鏗

  林世鏗先生雖與世長辭,但他對社會和家鄉的貢獻永不磨滅。他慈善寬容之心和卓越的商業才華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林世鏗先生用一生的行動譜寫了人間大愛,對他無私奉獻、濟世為懷的精神,我們將銘記於心!

  (來源:北京潮訊)

  

-end-





 

更多>>

同欄目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