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潮人故事 >

郭慕孫:科學道路上的「領跑者」

時間:2022-10-28    来源:未知     作者:Dilin

  郭慕孫,1920年6月生於湖北漢陽,祖籍廣東潮州,化學工程學家,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瑞士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流態化學科研究的開拓者。1939年考入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1945年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工系學習,1946年10月獲碩士學位後,在美國碳氫研究公司和可口可樂公司任工程師。1956年回國,輔佐葉渚沛所長籌建中科院過程工程所前身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創建中國第一個流態化研究室,1978年至1986年先後任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負責人、代所長、所長,1986年起任名譽所長。他1979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1980年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歷任第四、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如果科研是一條長長的跑道,他的一生都奮力奔跑在這個跑道上,即使歷經風雨,也從未停歇。」

  2020年12月9日,在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過程工程所)舉辦的紀念郭慕孫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暨學術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過程工程所所長張鎖江這樣追憶郭慕孫院士的科學人生。「作為世界著名的化學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郭慕孫開拓了流態化學科,為中國流態化、顆粒學和過程工程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郭先生做人做事做學問、為學為師為科研,給我們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和知識財富,值得我們後輩永遠銘記和學習。」張鎖江強調。

  從「流態化」到「過程工程」的原始創新

  郭慕孫出生於1920年,在父母培養教育下,自幼就有很強的好奇心。1945年,他憑藉優異的學習成績和突出的英文水準,如願以償獲得獎學金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工系留學。

  在導師的指導下,郭慕孫努力攻克「顆粒流動」的問題。1948年,他的研究成果在美國《化工進展》上發表。這篇論文「破天荒」地定義並區分了流態化「散式」和「聚式」的不同類型,建立了顆粒與流體相互作用的流動參數統一關聯式,豐富了流態化的基礎理論,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經典之作,至今仍被廣泛引用。

  1956年,郭慕孫回國,協助中國著名化工冶金學家葉渚沛先生籌建過程工程所前身——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以下簡稱化冶所)。他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流態化研究室,在2006年獲批成立「多相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他逐步發展完善流態化學科,陸續提出「廣義流態化」「無氣泡氣固接觸」等新理論,相關研究成果4次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59年,他與時任化冶所研究員的楊紀珂一起編寫了《過程工程研究》。正是這本油印的內部資料,首次提出了以「過程工程」為概念的研究領域,並詳細闡釋了相關研究的內涵。

  此次論壇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郭慕孫提出「過程工程」概念,彰顯出他對學科前沿趨勢和國家過程工業發展科技需求的高瞻遠矚。「這為2001年研究所正式更名為『過程工程研究所』、從『化工冶金』向『過程工程』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張鎖江表示。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舉辦紀念郭慕孫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暨學術論壇

  從實驗室到工廠的報國情懷

  「化工過程的開發首先要做到概念設計,要通過概念設計、實驗驗證來顛覆傳統模式。」張鎖江至今仍然記得20年前第一次與郭慕孫見面時,郭慕孫對他的指導。

  郭慕孫擅長從現實中尋找凝練科學問題,一貫強調理論聯系實際,致力於以原創的流態化理論與技術解決中國化工、礦產資源利用的重大需求問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李靜海院士曾師從郭慕孫。他在此次論壇上回憶:「在他的學術辭典裏沒有『跟蹤』二字,始終強調『原創』『第一』和『特色』。」上世紀60年代,為了讓實驗室成果儘快應用於工業生產,郭慕孫奔波於全國各地的廠礦企業,一邊進行實驗、一邊研究設計、一邊指導工業應用,對中國低品位與複雜礦的資源綜合利用做了大量調查工作。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遼寧鞍山、貴州萬山、內蒙古包頭……他不知疲倦,辛勤工作的汗水和足跡遍佈全國,真正把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在與會專家看來,郭慕孫能夠同時精於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正是源於他堅定的科技報國夢想。郭慕孫曾說:「一個發展中國家在走向發達的途徑中,只有用自己的科學技術,針對自己的資源和國情,才能達到技術上獨立的目標。」和郭慕孫一起並肩作戰的同事們都體會到,他把自己的全部才智都毫無保留地獻給了深深熱愛的祖國和人民。


郭慕孫在做實驗

  永不停息 追求卓越

  郭慕孫的一生都在不知疲倦地工作。

  2000年,已80歲高齡的郭慕孫壯志滿懷,開始籌劃主編《流態化手冊》,親自編寫詳細寫作提綱,組織國內外64位學者參與撰寫。歷經8年不懈努力,這部共計316萬字的著作終於完成,在流態化領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同時,郭慕孫卸任過程工程所所長後,在培訓年輕的博士、碩士生進行英語論文寫作上投入大量精力。1997年起,過程工程所舉辦了8期英語寫作講習班,每期都由郭慕孫義務講課8至11次,這成為研究生提高英語寫作水準的一個重要窗口。

  2009年,年近90歲的郭慕孫把課件結集成書,出版了《怎樣寫好科技英文論文》一書,深受讀者歡迎。

  2012年12月20日,92歲的郭慕孫逝世,結束了他奮力奔跑的科學人生。李靜海回憶:「在他去世前兩天,我去看望他時,他還在追蹤新事物,還在思考太陽能如何能用於化工過程的加熱。」

  「郭先生生命中的每時每刻、一點一滴,都在詮釋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追求卓越。」李靜海說,「讓人覺得這是永恆的,從不會終結,永遠會如此。」

  1950年在美國期間,與大學老同學、社會學碩士桂慧君女士結為伉儷

  郭慕孫先生是中國過程工程、生物化工和顆粒學三大學科的創建人,為中國流態化、顆粒學和過程工程學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他的研究成果在國際科技界具有深遠影響,1989年獲得首屆國際流態化成就獎,這是國際流態化學界最高獎;1997年獲得「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講演獎」,同年當選瑞士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8年被美國化工工程師學會評選為化學工程百年開創時代50位傑出化工科學家,成為唯一獲此殊榮的亞洲學者。

  (來源:北京潮訊)

  

-end-




 

更多>>

同欄目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