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報國 | 重溫潮籍愛國僑領蟻光炎光輝壯烈的一生
時間:2025-07-28 来源:未知 作者:國際潮團總會
1939年11月21日晚,泰國曼谷耀華力路街頭,幾聲刺耳的槍響陡然傳來,一個高大魁梧的身軀倒在日偽特務的槍口之下。他是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蟻光炎,一位被日寇忌憚、仇視的愛國僑領,亦是首位為抗日捐軀的海外僑領。 彌留之際,他用潮汕鄉音微弱地對家人囑咐:「我雖死,爾等免用痛心,中國必定勝利!」這句最後的囑託,不僅道出抗戰時期海外華僑對祖國命運的深切牽掛,更成為激勵無數華人僑胞前仆後繼、支援抗戰的精神火炬。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內,展櫃中的一件血衣無聲地訴說著那場暗殺。這是蟻光炎遇刺時,身邊親屬所穿的沾染上血跡的旗袍,是志士為國捐軀的鮮活例證。 生前,蟻光炎先生為祖國和家鄉的公益事業無私奉獻;他倒下,則成為那場民族危難之中首位為抗日捐軀的海外僑領。 蟻光炎 蟻光炎遇刺時身邊親屬所穿的沾染血跡的旗袍(此為複製件,原件藏於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 如今,在廣東汕頭七日紅公園東南側,一座飛簷翹角、古色古香的「蟻光炎紀念亭」巍然矗立。亭中所立石碑,複刻了民國書法大師於右任親書的《蟻光炎先生墓表》,寄託對這位愛國僑領的恒久緬懷。 蟻光炎是怎樣一個人?為何身在異國仍因抗日而遭至殺身之禍? 這個夏天,記者走進蟻光炎的故鄉——汕頭澄海區東里鎮南畔洲村,探訪其故居以及剛剛開幕的「愛國僑領蟻光炎生平事蹟展覽」,重溫了這位愛國僑領光輝壯烈的一生。 汕頭七日紅公園內的蟻光炎紀念亭,亭前為蟻光炎漢白玉雕像 蟻光炎紀念亭中所立石碑,複刻了民國書法大師於右任親書的《蟻光炎先生墓表》 最後一段救國征程 時間回到1939年5月,正值抗戰烽火連天之際,當時已在東南亞僑界享有盛譽的愛國領袖蟻光炎以民國廣東省參議員的身份回國參會,那時他已年過六旬。誰也沒有料到,這次歷時5個月的回國之旅,會成為他生命中最後的救國征程。 5月3日,在廣東韶關舉辦的廣東省參議員第一次會議上,蟻光炎力陳保護歸僑、救濟民食兩大要務。6月21日,潮汕部分地區已淪陷,蟻光炎仍不顧日機轟炸危險,為救濟災民問題在廣東各地四處奔波,並冒險轉道惠陽赴香港接洽溝通僑匯。 當時,侵華日軍已視汕頭為戰略要地。1939年《支那事變畫報》上發表的《汕頭攻略戰特輯》一文專門指出,潮汕地區是南洋華僑的故鄉,而且一直是國民政府和南洋華僑之間的聯絡通道。 該文還狂妄斷言,攻佔汕頭可以促使南洋華僑放棄對抗戰的支持,「同時汕頭會成為我軍在中國南部海域實施海岸封鎖的重要據點,以及掌握華南地區的制空權、取締和消滅廣東以及香港附近敵軍的重要據點。」 在此背景下,日軍加緊鉗制,造成僑匯中斷。而蟻光炎主動與香港金融界商洽溝通了潮梅匯路,解決潮汕、梅州地區(舊稱潮梅地區)僑眷收不到僑匯的困難。在香港期間,他還與廖承志及何香凝會晤,移交作戰物資,商討抗日救國大計,捐獻抗日軍費。接著,他又到四川、雲南各地考察,勸導海外僑胞投資墾殖場鋪路,並為第一期建場費投資10萬元。 據蟻光炎之子蟻錦中所著《蟻光炎傳》中記載,蟻光炎這一程馬不停蹄,曾在四川峨眉山腳的報國寺住過兩天,他被前廳「精忠報國」石碑深深吸引,盤桓撫摸許久不願離去。「這四個字道出了父親對國家的拳拳之心。」蟻錦中說。 1939年蟻光炎在峨眉山報國寺前留影 蟻光炎這一程前後5個月的奔波,得到了國內各界的重視和僑胞們的熱烈回應,他卻因此被敵人視為「眼中釘」。 蟻光炎回到泰國後不久,1939年11月21日22時許,在某處開完會後,順路到曼谷耀華力路的杭州戲院接妻子和妻妹回家。就在他打開車門之際,受日偽指使、事先埋伏於此的兇手開槍了。 鮮血瞬間浸透了他的衣衫,在被送往醫院途中,蟻光炎的呼吸越來越短促,彌留之際,說出了那句最後的囑咐:「我雖死,爾等免用痛心,中國必定勝利!」送到醫院半小時後,蟻光炎便不幸殉國,享年六十一歲。 傳奇人生的起點 七月嶺南,驕陽似火。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南畔洲村一座古樸的潮汕傳統民居前,村黨委書記蟻行昂介紹:「這就是蟻光炎故居,建築建於清代光緒年間,格局為『一廳一房』的『單背劍』式結構,佔地面積只有40多平方米。」 這座看似尋常的建築,正是這位愛國僑領傳奇人生的起點。 蟻光炎故居 1879年正月,蟻光炎出生於此。他自幼家境貧寒,三歲至五歲間,祖父母、父母和哥哥相繼在貧病中去世,只剩下嫂子和兩個姐姐與他相依為命。 八九歲時,蟻光炎進了村塾讀書,無奈只讀了三個月,就因貧困被迫輟學。但他並未放棄求知,常在農餘時四處找書自學。 兒時的蟻光炎比同齡孩子高大許多,從小學著幹各種農活,十五六歲時就成了全家的頂樑柱。17歲那年,他毅然跟隨「過番」浪潮,遠赴南洋,開始了「過番」生涯。 資料記載,19世紀末至抗日戰爭爆發之前的時段,是潮汕人移居東南亞的高峰期。國內社會動盪不安,汕頭開埠通商以及火輪航運的興起,使得這一期間潮汕「過番」數量成倍增長。《汕頭海關志》統計,1864年到1911年的48年間,潮汕地區約有294萬人背井離鄉、遠涉重洋。 幾經輾轉,蟻光炎在泰國(舊稱「暹羅」)紮根,憑著勤勞和智慧逐步打拼出自己的事業。他從航運起家,到後來碾米、蟲膠、釀酒等產業多業並舉,他的事業遍佈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地。 20世紀30年代,蟻光炎已成為泰國知名工商界人物。 「取諸社會,用諸社會」 事業有成,蟻光炎並沒有一心只重個人名利,而是心繫家國,充分發揮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和商業資源,一方面積極投身公益慈善事業,另一方面大力支持祖國抗戰。 據《蟻光炎傳》中描述,蟻光炎常說:「我從家鄉來南洋時,只是空手而來,現在所有的財產都是從社會得來的,應該還給社會。」他的後半生也堅定實踐了「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諾言。 幼年失學的蟻光炎深知唯有教育才能改變命運、振興家國,20世紀20年代,他首次返鄉,便為村裏捐建了南洲小學。此後多年,他還陸續資助了澄海中學、潮陽西關學校、汕頭海濱中學等。他在泰國,也捐資興建或資助了暹羅中華中學、新民學校等華文學校,幫助貧困華人子弟求學。 1936年,蟻光炎當選為泰國中華總商會第十五屆主席,同年被推選為首屆華僑報德善堂董事長。蟻光炎聯合泰國中華總商會成員對報德善堂進行改組,讓報德善堂獲得泰國政府批准,迅速從曼谷向泰國各地擴展,發展成為全國性慈善機構。 他還在機構下設專業救護隊,創建了泰國首家華人婦產科醫院,切實解決僑胞就醫難題。 蟻光炎(右)作為泰國中華總商會第十五屆主席在光華堂致辭 當時的蟻光炎在泰國已成為頗有聲望的僑商,他何以從慈善家、愛國者變為英勇無畏的抗日僑領? 有學者認為,魯迅對蟻光炎抗日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程度的影響。「九一八」事變後,華僑社會進入抗日救亡新階段。1935至1936年間,蟻光炎看了華僑進步師生編排的《阿Q正傳》話劇後深受觸動。為擴大影響,他安排該話劇在當時最大的會堂——中華總商會大禮堂再次公演。 魯迅逝世後,在蟻光炎的冒險支持下,魯迅追悼會得以在泰國隆重召開。他還大力支持魯迅的作品在泰國出版,以喚醒更多僑胞的抗日意識。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蟻光炎挺身而出,成為海外華人參與抗日救亡的先鋒。 義無反顧,傾力抗日 2025年6月,蟻光炎的孫子,泰國華裔聯合會主席、泰國華僑中醫院院長蟻凡專程為參加「愛國僑領蟻光炎生平事蹟展覽」開幕而返鄉。在展覽現場,他向大家講述了蟻光炎的抗日事蹟。 「祖父領導抗日救國活動,命令旗下企業切斷與日本的一切經濟聯繫,禁止船隊運輸日貨,叫停暹米對日出口,哪怕企業因此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也義無反顧。」 愛國僑領蟻光炎生平事蹟展覽現場 當時,在蟻光炎和泰國中華總商會的號召下,抵制日貨運動很快從首都曼谷擴展到泰國各大城市,許多華人店舖紛紛下架日貨。短短半年內,日貨在泰國的銷量就銳減一半。 在今日的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有一封寫於1937年、時任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的蟻光炎致函汕頭市商會的公函。他在信中指出,泰國報刊頻繁報導華僑匯款的巨額數字已引起泰國當局的高度關注。鑒於當時泰國的排華氛圍,蟻光炎意識到,若繼續公開僑匯具體數額,恐將刺激當局出臺限制性政策,影響僑匯管道暢通。為此,他建議不要公佈僑匯數額,以保護華僑利益。 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展示的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蟻光炎於1937年致汕頭市商會的公函 事實上,蟻光炎領導推銷抗日救國公債、組織募捐活動都取得了巨大成功。1939年底在重慶出版的《華僑先鋒》一卷十六期披露:抗戰開始後,蟻光炎領導暹羅僑胞獻納祖國的捐款,總計在六百萬元以上。 蟻光炎曾多次以報德善堂的名義組織僑胞捐獻衣物,有一回,幾乎三天之內就買光了泰國的布匹;滇緬公路開通後,他帶頭捐贈卡車,發動華僑司機工人回國服務。 此外,香港八路軍辦事處成立後,蟻光炎還通過宋慶齡、廖承志及香港華比銀行的管道,向八路軍、新四軍捐贈卡車、藥品,並多次給予匯款支持。 蟻光炎深知輿論的重要性,聯合愛國僑胞創辦了《中原報》。《中原報》很快便成為當時泰國華文報中銷量最多的報紙和宣傳抗日的重要輿論陣地,點燃無數華僑的愛國熱情。不少熱血華僑青年回國參戰,僅奔赴延安的就有300人,其中許多都是經由蟻光炎的介紹和資助才得以成行的。 對國內來泰國宣傳抗戰的同胞,蟻光炎都給予熱情的接待。1938年黃興夫人徐宗漢來泰國看望華僑並呼籲共同抗戰,蟻光炎將她接到自己家中安頓,並派人陪同她到各埠、府召開僑胞座談會。 蟻光炎(前排右三)陪同黃興夫人徐宗漢(前排右四)到泰國各地宣傳抗日 同年春夏間,當時的廣東省軍政長官余漢謀、吳鐵城派丁培倫、丁培慈兄弟到南洋各地宣傳抗日,發動僑胞捐款購飛機,他們均在泰國得到了他的傾情相助。 據當時的隨行記者梁若塵回憶:「我們在泰國約一個月,深得愛國老人蟻光炎的關照和協助。最後我們離開泰國時,蟻老再次表達他的心聲,希望祖國各方有力量團結抗戰,不能對敵妥協投降。」 「落落大者,厥有三端」 蟻光炎的抗日救亡活動對日軍構成了嚴重威脅。據《蟻光炎傳》記載,在1939年4月蟻光炎回國之前,泰國的親日派便極力阻撓。一個親日派頭目曾派女秘書勸說蟻光炎放棄抗日,被他義正辭嚴地拒絕:「我一生只做正義的事,不要不義之財。」後來日本方面和汪偽政權又多次對他威逼利誘,無一不遭到痛斥拒絕。各種手段失敗後,日偽便決定實施了暗殺計劃。 1939年11月,蟻光炎遇害的噩耗傳出,震驚了東南亞華僑社會和中國國內朝野各界。包括國民黨的《中央日報》以及中國共產黨設在重慶的《新華日報》在內多家媒體關注,當時的政要以及南洋各地華僑團體紛紛致送唁電與挽聯。 據《蟻光炎傳》記載,1939年蟻光炎赴重慶考察抗戰形勢,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的書法大家於右任曾接待過他,二人一見如故。蟻光炎遇難後,於右任受蟻光炎夫人劉若英所托,親筆為他書寫了墓表。於老書非常慎重,寫了四次才定稿。他還有意將書寫後的墓表送至西安碑林刻字安放,以作永久紀念。 於右任的願望歷經半個世紀後終得實現。1994年,由西安碑林博物館設計鐫刻的《蟻光炎先生墓表》碑才正式安放於展館中,成為該館為現代著名愛國人士豎立的第一通石碑。後來,蟻家子女又將於右任書先生寫的《蟻光炎先生墓表》原稿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蟻光炎墓表揭幕儀式於1994年10月3日西安碑林舉行 蟻光炎與於右任的合影 在後人心目中,蟻光炎先生的品德正如這篇墓表文字中所概括:「綜其落落大者,厥有三端:曰愛國,曰愛社會,曰泱泱有大國民之風。」如今,在泰國曼谷、在廣東汕頭,都建有蟻光炎的紀念堂和紀念亭,紀念他愛國恤民、公而忘私的偉大人生。 家風傳續,「滴滴無差」 在國難當頭之際,蟻光炎始終以中華民族的大局為重,不抱黨派偏見,其抗日壯舉贏得社會各界的一致讚譽。1951年,何香凝先生在接見蟻錦中時曾讚許:「你父親是很愛國的,你們應該努力繼承他的事業,為國家多作貢獻。」 這份囑託,也如同一句預言,在蟻光炎家族子孫後代薪火相傳的情懷與善舉中一一印證。 何香凝(前左)接見蟻光炎夫人劉若英(前右),後排左四為蟻美厚,右一為廖承志 其侄蟻美厚早年跟隨蟻光炎協助處理要務,後也成長為泰國著名愛國僑領。抗戰勝利後,蟻美厚就積極組建「泰國華僑各界建國救鄉聯合總會」並擔任總會會長,關心僑居地的社會福利並開展救災工作。 1949年6月,蟻美厚應邀回到中國,先後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並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歸國後,他也成為新中國僑務工作的重要人物。 蟻光炎的孫子蟻凡接過祖父扶危濟困的衣缽,先後出任泰國華裔聯合會主席、泰國華僑中醫院院長,成為新一屆華僑報德善堂董事,積極促進中泰的經濟文化交流,參與培養中文人才,推廣中醫文化。 潮汕有諺語:「臨簷水點點滴,滴滴無差池。」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林倫倫教授認為,蟻氏家族言傳身教、潤物無聲,其精神品格如簷前滴水代代相傳,「從蟻光炎到蟻美厚、蟻凡,三代人家國情懷的傳承,堪為僑界榜樣。」 蟻光炎的家屬於20世紀90年代捐建的南畔洲村老年人活動中心,如今已成為村裏重要的文化場所。6月開幕的這個樸實的「愛國僑領蟻光炎生平事蹟展覽」,便設在其二樓,與鄉民們今日的安逸生活融為一體。 多年來,蟻氏家族還參與捐建南畔洲村內的戲臺、幼稚園等惠民工程,參與籌建汕頭七日紅公園的蟻光炎紀念亭、紀念畫廊等。這一切,讓這位愛國僑領的精神品格永遠鐫刻在家鄉的土地上。 (來源:羊城報)
-end-
(責任編輯:國際潮團總會) |
- 上篇:汕頭80後吳澤桐任珠海市代市長
- 下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