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原
許多中國人對於高考作文的認識,是從1978年一篇刊登在《人民日報》的優秀高考作文開始的。這篇文章題為《大治之年氣象新》,作者是當年來自廣東潮安的考生、如今中國知名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
▲1978年4月7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陳平原的高考作文
參與高考前,陳平原在山村學校當民辦教師,教初中語文。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他才知道恢復高考的消息。「一開始半信半疑,猶豫了幾天,才全力以赴。考慮到數學多年沒用,差不多忘了,於是我集中精力復習。至於語文,靠的是平日積累,這一門我可以直接走進考場,不用準備。」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
通知書送到時,陳平原正要上課。「一看信封上『中山大學』字樣,不用拆,我當即明白是怎麽回事。我還是照樣上課,不過那節課講得有點亂。」下課回家,陳平原這才仔細閱讀這薄薄一紙通知書。他感慨,「從今以後,我的命運我做主。」
▲陳平原(左二)、吳承學(左一)大學期間與同學的合影。(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吳承學,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那一年高考,不僅改變了陳平原的命運,也讓他有機會成為某種意義上的「代表」。那年,《人民日報》選登了三篇高考作文,陳平原的作文《大治之年氣象新》便是其中之一。這篇作文見報時,陳平原已是中山大學的學生,天之驕子,「當時戴著校徽上街,總有人投來羨慕的目光」。不過,陳平原認為,《人民日報》刊登高考作文,是表達一種姿態,鼓勵年輕人都來參加高考。對於這篇被全國上下炒得沸沸揚揚的「高考範例作文」,陳平原如今已不願意多談。不過,這篇優秀高考作文對陳平原一生影響之大,從他早年接受媒體採訪時偶然透露的言語中大可窺見。他曾經談道:「這是一篇並不出色但影響很大,乃至改變了我整個命運的短文。重讀當年的高考作文,頗有無地自容的感覺;可我還是珍藏當初得悉作文發表在《人民日報》時的那份驚喜、驚愕,以及平靜下來後的沉思。那是我治學生涯中邁出的關鍵性的第一步。」「父老鄉親誇我的高考作文寫得好,似乎我一輩子就會寫高考作文。大概,無論我如何努力,這輩子很難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響、更能讓父老鄉親激賞的文章來了。」
▲陳平原(第二行,左起一)
陳平原人物經歷
陳平原,男,漢族,1954年生於廣東潮州。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講座教授、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
1954年,生於廣東潮州。1982年1月,於中山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1984年6月,於中山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 1987年6月,於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90-1992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1991年起,與友人合作主編人文研究集刊《學人》和文學研究集刊《文學史》。1991年1月-1991年5月,在香港中文大學從事研究。1993-1994年,作為日本學術振興會訪問學人,在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從事研究。
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現代文學教研室主任 。
1997年3月-1997年7月,應美中學術交流基金會之邀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研究 。
1999年至今,任北京大學「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2008年至2012年,任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系主任。
2013年5月24日、27日,做客香港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欄目。
2015年2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2021年9月,暨南大學聘任為暨南大學潮州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
(來源:中山大學檔案館等 、羊城晚報、人民數據庫資料、百度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