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做什麽,腳踏實地地做,用心做,總會有收穫。”這是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林曉玲的口頭禪,也是她專注芯片事業18年的寫照。
作為國家級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林曉玲自2004年進入芯片行業以來,潛心基礎研究,自主研發的倒裝芯片背面減薄技術,直接應用於眾多重大工程中,為“嫦娥”衛星和“玉兔”月球車等大國重器可靠運行保駕護航。日前,她榮獲2022年第一季度“廣東好人”稱號。多項成果應用於探月北斗衛星 說話聲音輕柔,語速不緊不慢,但卻邏輯清晰——這是林曉玲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作為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博士,2004年,她入行從事芯片可靠性與失效分析技術及其應用研究,一幹就是18年。 在林曉玲看來,她的工作有點像醫生。“我的治療對象是芯片。一塊只有指甲大小的芯片,承載著上百億個納米級的晶體管。我們要在複雜結構中找到電子元器件出現瑕疵、缺陷和故障的部位,分析原因、解決問題,最終增強芯片的質量和可靠性,使其能夠更好地使用下去”。
18年來,林曉玲先後承擔及參與國家重大項目、省重點領域研究計劃等課題近30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1件。其中,倒裝芯片背面減薄技術、缺陷定位、微納器件失效物理分析等方面取得系列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在探月工程、北斗衛星等重大工程用關鍵元器件質量和可靠性保障中作出突出貢獻。 在數個大國重器上留下奮鬥的印記,這讓林曉玲很自豪,“能為科技強國貢獻一份力,倍感光榮,做研究時更有動力”。
打球時也隨身帶上文獻閱讀
芯片技術日新月異,對從業者技術更新和儲備要求也越來越高,林曉玲絲毫不敢鬆懈。平日裏,她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在測試場,為提高芯片質量和可靠性探索“最優方案”。至今她仍保持著閱讀各類文獻資料的習慣,及時了解最新研究成果。林曉玲喜歡各種運動,每次去球場,她也隨身帶上文獻,中場休息時就用來閱讀。
“芯片技術一天天在升級,唯有持之以恒地學習,才能跟上發展的腳步。”林曉玲說,每次當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技術難題,都會感到由衷的快樂。
近年,林曉玲團隊先後獲得中國電子信息科技創新團隊獎、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巾幗文明崗等榮譽,林曉玲個人獲得“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廣東省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工作者”等表彰。
雖然科研工作繁忙,林曉玲堅持每天花半小時學習相關時事教育片。“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令人感動”,林曉玲表示,科學永無止境,要以百分百的專注做好本職工作,持續提高創新能力,攻破“卡脖子”難題。
(來源:南方日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