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平原水網交錯、溪流縱橫,為橋的建造提供了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使造橋工藝得以流傳與發展。潮汕知名的橋樑既有中國四大名橋之一的湘子橋,也有萬里橋、和平橋等有許多美麗傳說的古橋。
如今,在汕頭,說起大橋,很多人一般只會想到礐石大橋、海灣大橋、汕頭東海岸網紅橋、南澳大橋、新津大橋等,卻不知道,還有許多沉澱著歲月痕跡的橋樑,依舊堅守著汕頭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她們的過去,值得我們停下腳步,細細聆聽。
汕頭礐石大橋(圖片來源網絡)
汕頭海灣大橋(圖片來源網絡)
汕頭東海岸網紅橋(圖片來源網絡)
汕頭南澳大橋(圖片來源網絡)
汕頭新津大橋(圖片來源網絡)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烏橋、光華橋、洄瀾橋、解放大橋的過去。
烏僑
烏橋位於洄瀾新溪出海口上段,南岸接同平路,北岸連同濟直路。橋初建時為木結構,橋身通漆黑色,故稱“烏橋”。
1921年秋由同濟善堂出資3萬元建成鋼筋水泥結構。1924年1月建成,改名“同濟內橋”。
1972年6月15日夜,汕頭暴雨,江水猛漲,橋為激流沖塌。同年11月1日動工重建,至1973年9月15日建成通車,為鋼筋水泥單臂懸樑結構。“文革”期間,改橋名為“紅橋”,1979年恢復“烏橋”一名。
同濟橋(陳傳忠藏)
光華橋
光華橋位於廈嶺港出海口,南接同濟直路,北接光華路、西港路,該橋前身為耀華橋,杉木結構,後塌毀。
1950年,汕頭市政府撥款重建為生活便橋。1953年增設橋柱,提高承載力後成為全長80米、橋面寬5米的交通橋。1961年8月27日,橋身為洪水沖垮,同年10月修復,可通2噸車輛。1964年1月,廣東省建築工程局投資115萬元,將其改建為鋼筋水泥高樁承臺T型樑結構。
光華橋(王瑞忠攝)
洄瀾橋
洄瀾橋位於梅溪下游洄瀾新溪上段,南岸接民族路,北岸接火車路,始建於1923年,為鋼筋水泥結構。橋以渠名,因其比“烏橋”晚建,所以大家習慣稱其為“新橋”。
1967年橋塌,由汕頭市政府出資60萬元重建,汕頭城建局設計,省二建公司承建施工,於1968年9月建成通車。橋為鋼筋水泥雙曲拱結構。
1964年拍攝的洄瀾橋(王瑞忠攝)
1982年的洄瀾橋(王瑞忠攝)
解放大橋
解放大橋位於梅溪下游廈嶺港口,南岸接火車路,北岸接杏花路、潮汕路。該橋前身為1908年前後潮汕鐵路公司臨時搭建的梭船活動浮橋,1935年改建為鋼木結構橋。該橋因系潮汕鐵路公司出資興建,便以該公司主事人張榕軒、張耀軒兄弟之名命名為“榕耀橋”。
1965年橋面陷塌。1966年汕頭市政府投資59.8萬元,對榕耀橋進行改建。1967年建成通車,橋為鋼筋水泥雙曲拱結構,定名為“解放大橋”。
1965年的榕耀橋(王瑞忠攝)
從潮汕路杏花旅社樓頂眺望解放大橋景象(王瑞忠攝)
1980年的解放橋(王瑞忠攝)
現汕頭解放橋(圖片來源網絡)
在橋樑的扉頁中,描繪著每一個人的腳印,記錄著每一代人的奮鬥,她看著你,從此岸到達彼岸,承載著你的現在,記錄著你的過去,連接著你的未來,在你成長的路上,一直陪伴著你。
(來源:陳嘉順《汕頭蹤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