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年八節」是潮汕方言俗語詞,也有人叫做「年時八節」或者「忌年八節」的。古人早有「八節」的叫法,是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見唐代孔穎達對《左傳·僖公八年》的疏解。潮汕俗語的「時年八節」,卻是指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八個重要節日。這八個節日各有不同的文化娛樂風俗,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必須循例祭拜祖宗。把時年八節視為大節日,反映了潮汕人推本溯源、慎終追遠的傳統倫理觀念。
潮汕春節禮俗
春節,潮汕俗稱過年。這個節日從農曆正月初一延續到初四。不過,一般又特指正月初一,所以舊時稱作元旦、元日。
春節是一年當中最重大的節日,也是最講究傳統倫理禮儀的節日。這個節日,潮汕人最注重的習俗,是祭祖和拜年。嘉慶《澄海縣誌》記載:
元旦,晨起拜祖先,燃燭焚香,具茶果酒饌。次男女各拜家長,長幼以次遞拜。然後出拜親友,更相為賀,名曰「拜年」,各設酒餚相邀飲。
漢民族元旦祭祀祖先的習俗,在漢代就形成了。宋明以後,全國通行。潮汕人元旦在家中祭祖,都用齋菜,《潮安年節風俗談》就說:元旦是早晨拜的,祭品全是齋品,便當的香腐、木耳、瓜碧、腐枝、甜料、柿餅等物,以及除夕自製的各樣齋菜。到初二還要再次祭祖,這一次才用葷菜。
舊時,祠堂元旦也祭祖。這是宗族祭祀重典,當然非用豬羊五牲不可,但不少祠堂規例也明文規定,元旦祭品須加五種齋菜。
拜年的習俗
拜年的習俗,在宋代已經很盛行,《夢粱錄》、《東京夢華錄》這些筆記小說中,就有記載。拜年有三種類型,所行禮俗各不相同。
一種拜年禮俗行於家人之間。在潮汕,早晨祭過祖先之後,子孫先給家長拜年,然後同輩互拜。拜年時,晚輩對長者用「新年健康」、「健康長壽」等祝福語,大人對小孩則用「新年獒大」。獒:漢代的《說文解字》解釋為「健也」,在潮汕方言裏,這個古老的詞語,又有聰明、能幹、聽話等意義。獒大,就是祝福孩子在新年裏健壯成長,聰明、能幹又聽話。簡單的祝詞裏,飽含著長輩對孩子們的厚望。
一種拜年禮俗行於親朋之間。潮汕人給親朋拜年,總要帶上橄欖和潮州柑作為禮品。而主人家中,也備有果盤,盛著橄欖和柑以酬客。一般賓客進門,獻上禮品,賓主用「新年如意」、「諸事順利」一類吉語互相祝福之後,主人會捧出果盤請客人吃橄欖,口稱:「請檳榔,請檳榔。」檳榔是棕櫚科熱帶植物,產海南和東南亞諸國,果實用蔞葉、蜃灰伴食,有固齒下氣的功效。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說:「福建下四州與廣東、西路,皆食檳榔者。客至不設茶,唯以檳榔為禮。」可知南宋時潮州已有用檳榔款待客人的風俗。至於拜年用檳榔待客,明代後期已見諸記載,萬曆《普寧縣誌》就說:「元旦敬禮祖先,具檳榔蔞葉,……相拜亦各備檳榔蔞葉,以供茶具。」潮州人食檳榔的風俗,清初猶存,到清代中葉以後才漸漸消歇,過年待客,改用外觀與檳榔相似的青橄欖為替代品,而「請檳榔」一語,則成為語言化石,沿用至今。
客人拜過年,便會告辭。這時,主人要從禮品中收下一對柑,再在自家果盤裏取一對柑回贈,俗謂之「換桔」,寄寓著「共同吉祥」的互相祝福。
對至親好友,主人會殷勤款留用餐,這就是方志所說的「各設酒餚相邀飲」。
一種拜年禮俗行於同僚同行之間。這一類拜年,大多是禮節性的行為,見面之後,不外以「升官」、「發財」一類吉語,互相應酬。比起前兩種類型,賀年禮物或者不菲,但其間親情友誼的溫馨氣氛,蕩然無存。
正月初二,潮汕人仍然忙於拜年。這一天,作女婿的要送妻子回娘家,給岳父岳母拜年。到了初三,再去給人拜年,會被認為禮節欠周,所以,潮汕有句俗諺:「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
開井
春節期間,除了祭祖和拜年的禮俗,還有一些其他節日活動。
開井。在除夕封住的井口,春節要祭過井公井媽,再開封啟用。農村裏公用的水井,初一初二禁井。到初三中午,由村中老婦領頭,用大桔、素果,清茶、紅糖,銀錠、香燭拜井。拜過之後,主祭的老婦要揭開井蓋,把一半紅糖和三杯清茶倒進井裏,再從井裏打十二桶水,往地上倒。每倒一桶水,都要念四句吉祥詩。這就是「開井」了。自家的水井,由家中主婦祭拜,祭祀儀式大抵與公用水井相同。不過大約是為了方便,做四句詩的儀式,一般也就省略了。
舞獅和營大鑼鼓
舞獅和營大鑼鼓。舊時,潮汕鄉村城坊間的閑間武館,在春節期間會組織醒獅隊、英歌隊或者潮州大鑼鼓隊,走街串巷,巡迴遊行。潮俗稱之為「營大鑼鼓」。有錢人家和商行舖戶在鑼鼓隊到來之時,放鞭炮迎接。這時,鑼鼓隊就會停下來,舞獅舞英歌,獻技賀年。這種活動,隱約還可以窺見用儺舞驅鬼的古風。鑼鼓隊的目的,在於博取賞金。它們卻著實給節日帶來了許多喜慶和歡樂。
迎神
迎神。到了初四,上天的諸神又降落下土。下午,各處神廟開門迎神,家家戶戶也都準備祭品迎接竈君。這項活動,潮汕與全國各地大抵是相同的。
「初四過,各人覓工課」,春節的節日活動也就結束了。
(來源:持恒書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