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其他信息 > 知潮風

潮汕竟然有座小“故宮”?

字體大小: 時間:2021-07-13    来源:未知     作者:秘書處

盛夏,找一處山澗,看溪水淙淙,或是看滿池蓮花,兀自盛放。啃上一塊西瓜,滿是夏日的風情。

倘若有一座古樸典雅的老宅盛情相邀,你又是否會前往澄海的前美村,去看一看那滿是青苔和歷史韻味的“嶺南小故宮”?

 

古宅歷史淵源
 

在陳慈黌故居前的廣場,透過沈重的鎖鏈,西裝革履的商賈、皮包骨的黃包車夫,這是潮商的形象變遷史。

從白手起家的工人,經過努力成為富甲一方的商人,在某種程度上這個雕塑也是陳慈黌家族的一個縮影。

 

 

陳慈黌故居始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至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共佔地2.54萬平方米。它集結了陳家幾代人的心血。

 

 

現在人們常提起的就是郎中第、壽康里、善居室、三廬書齋這四座,共有廳房506間。

陳慈黌先生的父親陳煥榮先生從一個紅頭船舵工,通過積攢銀錢自購船隻,搖身一變成為了來往上海、天津、青島各地的紅頭船主。

如果說陳煥榮先生是開創基業的人,那陳慈黌先生便是打下江山、將這一個家族的知名度推向頂峰的人。

 

1871年,陳慈黌先生在泰國創設陳黌利行,後又在新加坡創立陳元利行,與香港的乾泰隆行形成一個橫跨各國的貿易體系。

 
 
中西合璧的建築格局
 
從前“起厝”,厝主對於天人合一和順應自然是有著自己的追求的。

如何在居住之地通過建造,使得土地與厝主產生共鳴,是我們對風水獨特的信仰。因此自然的元素在陳宅這一龐大的建築群落隨處可見。

宅第以大院落套小院落的結構,仿似故宮的東宮和西宮的格式進行建造,糅合了西式洋樓。

 
陳慈黌故居建築格局中西合璧,總格局依舊是以中式為主。比如大框架上的“駟馬拖車”,宅邸主屋結構上的“四點金”,兩邊火巷組成的“雙背劍”結構,都是潮式建築風水集大成的表現。
 

陳宅佔地面積之大,內部結構複雜,各種連廊、通廊、小天橋、耳房,廊腰縵回,簷牙高啄。讓人身處其中,只覺得分外奇特,撲朔迷離。

過道門和西式騎樓都貼滿了西洋瓷磚,展現了當時設計上的中西結合。其中不乏有“紅毛灰”(即現在的水泥)的大量堆砌和羅馬柱的應用。

別樹一幟的裝飾風格
 
如果說房屋格局上是極盡厝主對於潮式建築的應用,那麽在內部設計上則對於西方紋樣和潮式古典設計的融合,更加駕輕就熟。
 
若你多行兩步,站在院內,擡頭望去,便會看見陳宅的山牆多以“水”和“木”為元素為主,對山牆建造的講究可見一斑。木雕石刻,經典的潮式裝飾隨處可見。
 

 
 
在框架細節上,卻充滿了東南亞風情。據聞陳宅在修建的時候進口了幾十種瓷磚式樣,歷經百年,卻依舊奪目。
 

 

我們去的時候恰逢大雨,在雨水的沖刷下,使得原本就色彩鮮艷的瓷更加宛如水洗,更加鮮亮。
 


 

屋簷下的彩瓷、木雕經由工匠的巧手,從楞生生的料子變成了一個個祥瑞如意的圖騰。清末到民國時期,陳宅的興建便是潮汕地區最大規模的一場“鬥工”。

“鬥工”是一種不服輸的技藝展現,匠人們各展本事,使出渾身解數。在你來我往之間,火花碰撞。這使得陳慈黌故居在藝術上成為了集大成的作品。

 
這裏的每一片瓷都依舊等在原地,等著有人願意駐足欣賞,並發出一聲由衷的讚美。
 
 
滿是斑駁的房簷下,不知是何時掉落的一棵樹籽悄然生長,在雨水的灌溉之下翠綠如新,預示著盛夏已然到來。

一座城市的變遷不僅體現在地貌上的變化,也會反映在建築的設計裝潢上。

潮式建築設計之精巧,內含文化之深,是中國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

若中國建築是一個花環,潮式建築雖不是最大氣艷麗的一朵,卻也是不可忽視的一朵奇葩。

 

我們此行只遊覽了善居堂。

 

作為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陳宅建築群落,善居堂只是其中的幾分之一,群落裏的其他建築,都值得細細品味一番。它們裹挾著一身歲月的風霜,矗立在原地等著你前來發現它們的老宅故事。

若你遠道而來,荷花池後的院落正在等待滿是好奇的你。

樹正綠,連鳥兒都在向你發出邀請,你願意前來窺探這一座小故宮的秘密嗎?

(來源:長光里)

-end-

更多>>

同欄目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