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找一處山澗,看溪水淙淙,或是看滿池蓮花,兀自盛放。啃上一塊西瓜,滿是夏日的風情。
倘若有一座古樸典雅的老宅盛情相邀,你又是否會前往澄海的前美村,去看一看那滿是青苔和歷史韻味的“嶺南小故宮”?
在陳慈黌故居前的廣場,透過沈重的鎖鏈,西裝革履的商賈、皮包骨的黃包車夫,這是潮商的形象變遷史。
從白手起家的工人,經過努力成為富甲一方的商人,在某種程度上這個雕塑也是陳慈黌家族的一個縮影。
陳慈黌故居始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至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共佔地2.54萬平方米。它集結了陳家幾代人的心血。
現在人們常提起的就是郎中第、壽康里、善居室、三廬書齋這四座,共有廳房506間。
陳慈黌先生的父親陳煥榮先生從一個紅頭船舵工,通過積攢銀錢自購船隻,搖身一變成為了來往上海、天津、青島各地的紅頭船主。
如果說陳煥榮先生是開創基業的人,那陳慈黌先生便是打下江山、將這一個家族的知名度推向頂峰的人。
1871年,陳慈黌先生在泰國創設陳黌利行,後又在新加坡創立陳元利行,與香港的乾泰隆行形成一個橫跨各國的貿易體系。
如何在居住之地通過建造,使得土地與厝主產生共鳴,是我們對風水獨特的信仰。因此自然的元素在陳宅這一龐大的建築群落隨處可見。
宅第以大院落套小院落的結構,仿似故宮的東宮和西宮的格式進行建造,糅合了西式洋樓。
陳宅佔地面積之大,內部結構複雜,各種連廊、通廊、小天橋、耳房,廊腰縵回,簷牙高啄。讓人身處其中,只覺得分外奇特,撲朔迷離。
過道門和西式騎樓都貼滿了西洋瓷磚,展現了當時設計上的中西結合。其中不乏有“紅毛灰”(即現在的水泥)的大量堆砌和羅馬柱的應用。
屋簷下的彩瓷、木雕經由工匠的巧手,從楞生生的料子變成了一個個祥瑞如意的圖騰。清末到民國時期,陳宅的興建便是潮汕地區最大規模的一場“鬥工”。
“鬥工”是一種不服輸的技藝展現,匠人們各展本事,使出渾身解數。在你來我往之間,火花碰撞。這使得陳慈黌故居在藝術上成為了集大成的作品。
一座城市的變遷不僅體現在地貌上的變化,也會反映在建築的設計裝潢上。
潮式建築設計之精巧,內含文化之深,是中國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
若中國建築是一個花環,潮式建築雖不是最大氣艷麗的一朵,卻也是不可忽視的一朵奇葩。
我們此行只遊覽了善居堂。
作為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陳宅建築群落,善居堂只是其中的幾分之一,群落裏的其他建築,都值得細細品味一番。它們裹挾著一身歲月的風霜,矗立在原地等著你前來發現它們的老宅故事。
若你遠道而來,荷花池後的院落正在等待滿是好奇的你。
(來源:長光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