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秤”,都熟知它用來計量。
而你可知,古時衡量“幾斤幾兩”的原始工具,
是一把木秤——“上得了醫館藥房,下得了菜市弄堂”
於過往而言,也曾風靡一個時代。
以前老人說“不識秤花,難以當家”。
而在金石,就有一位“識秤花”的老師傅
靠著這門傳統技藝,流傳各家。
在電子秤稱霸市場的今天,
為維持經營 ,
謝伯還做著其他生意。
瓷碗紅盤 杯具瓶罐,
卻唯木桌臺獨佔一方。
作為“木秤”手藝人,
他接納電子智能時代帶來的工藝落寞,
鼓舞年輕人順勢而為,與科技新行業打交道;
而自己卻又守著一方精神淨土
敲敲打打做他的一杆“木秤”......
剩餘的歲月裏,
做好每個客戶的需求,是他的“有所為”;
製秤技藝能留存多久,是他的“有所不能為”。
終其一生,盡其所能
讓製木秤這門技藝“活”得久一些
業精於勤 , 秤準於星。
商人買賣最不得“缺斤少兩” ,
師傅做秤萬不可“失之毫厘”。
以星衡量物重 也以星衡量人心。
中國傳統觀念裏,“星”會直接影響人的壽命,過去商業買賣講究誠信為本,出售貨物剋扣一兩,減福;剋扣二兩,福、祿俱損;剋扣三兩,福、祿、壽全無
以此告誡人們計量要堅守誠信,誠懇做事,踏實做人。
這小小木杆,
“鑽”,力道過猛,易成“廢材”;
“瞧”,眼勁不準,難成“大器”。
從“鑽秤花”到“定秤星”,
整道工序流程,
有多少孔就有多少星,
一尺一丈量 ,一刀一絲(鋁絲)進。
沒有百倍的精氣神,
也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多達十幾來道繁瑣工序
打的是木秤 磨的是耐心
“木秤人生的“世間理”
50多年的製秤歲月,
被街坊鄰居惦念著的手藝,
問起訣竅,不是爐火純青的偷師技藝,
而是平淡的“心態”。
謝伯說,
做人心態不好,難以成事。
浮躁、沒耐性,
製出的秤就“不四不正”,
就是對不住客人,砸自己招牌。
比起人們常把“做秤”和“做人”相聯起來,
用“良心秤”、“腳踏實地”,
去闡明為人品質的深刻哲理,
他更專注於製秤過程的本身。
“秤”良不良心,公道自在人心。
謝伯在乎的是,
好心態有好心情,誠實做事認真就行。
是對顧客的負責,更是刻在心裏對這門技藝的熱愛。
不能否認,越來越智能化的今天,
許多老物件、老手藝,
在漸漸被人們“遺忘”,“絕活”面臨失傳。
手藝人一做便是一生。
生命長河中容納了匠人的智慧,
更包涵了民族的文化。
或許木秤在未來終將被替代,
可只要它還存在,就值得被記錄。
(來源:長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