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其他信息 > 知潮風

你知道在曼谷也有一座「陳慈黌故居」嗎?

字體大小: 時間:2021-11-23    来源:未知     作者:秘書處

 


  陳慈黌家族將開放其位於曼谷湄南河畔的百年碼頭火船廊(廊LHONG 1919)的消息。「陳慈黌(hóng)"的大名在澄海甚至是全潮汕,不用介紹,婦孺皆知。陳慈黌故居,被譽為「嶺南第一僑宅」,現是赫赫有名的旅遊景點。

  零零碎碎在谷歌上用中英泰三種語言搜索並閱讀了大量關於陳慈黌家族的故事報道,各種語言所描述的信息側重點各不相同。

  大多數人理所當然地以為,陳慈黌就是奠立陳慈黌家族基業的第一人,但其實他父親陳煥榮才是。陳父年輕時是樟林港紅頭船上的水手,隨船南來北往裝卸貨物。後來自購船隻,開始自營貨運經商,並於咸豐元年(1851年)在香港創辦乾泰隆商行,主要經營大米進出口業,兼營中國土特產遠銷南洋各地,既搞貿易,又搞航務,盈利甚豐。有這麽一位會賺錢的父親,可以說,陳慈黌是那個時代名副其實的富二代。

  陳慈黌於同治十年(1871年)來到泰國曼谷並在湄南河畔的輪船碼頭火船廊創立了黌利商號,專營進出口貿易,尤以運銷暹羅大米為大宗。那年他才28歲。火船廊位於清邁路的盡頭,緊鄰湄南河吞武里一側河岸,佔地6萊(「萊」為泰國面積計量單位,1萊=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6800平方米,為同樣有著華人血統、出生於泰國的披訕素帕蓬親王興建於1850年。

  彼時火船廊為客輪及貨運碼頭,一部分從中國漂洋過海來謀生的華人就從這裏上岸並完成外籍人身份登記。此外,這裏還是生意人匯集之地,從中國、新加坡、香港等地進口來的貨物被存放入倉庫,通過碼頭的商舖分銷至泰國各地。

  同治十三年(1874年),陳慈黌在火船廊開辦了黌利商行的第一家火礱(即新式碾米廠),自行加工大米。自此曼谷黌利行更進一步奠實了大米事業基礎,大量大量的暹羅大米依靠陳家兩代人開闢的銷售渠道源源不斷地銷往新加坡、香港、汕頭等地,陳家因此也積攢下了巨額財富,成為「泰華八大財團之首」。

  光緒七年(1881年),38歲的陳慈黌迎娶了年紀16歲的吳廉正。吳氏來自當時泰國上流社會Posayanont家族,這場兩大家族的強強聯姻,背後也許有著陳慈黌為黌利在泰商業布局之考量。同年,陳慈黌在毗鄰火船廊的一塊地皮上修建了兩層高的中式「三合院」——黌利宅,此後這裏成為了陳慈黌在曼谷的住所。目前黌利宅已無族人居住,僅作為陳慈黌家族在泰國的祠堂,供家族成員逢年過節拜祭祖先之用,不對外開放。有趣的是,陳家後人在泰國使用「黌利」一名(英文為Wanglee),作為家族的泰國姓氏。

  值得一提的是,黌利宅院前鋪設的這一大片樸素的石板地面,用的材料正是當年從中國運來用以壓船艙的厚石板(回程運回泰國大米),可以說它們也是中泰這段海上貿易歷史的見證。

  光緒庚寅(1890年),父親陳煥榮在家鄉澄海去世。時任大清朝湖廣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張之洞題贈匾額「惠此中國」,贈予陳家。「惠此中國」一語出自《詩經·大雅·民勞》, 說的是要愛護中國的百姓,不知這裏張之洞指的是故土的中國百姓還是過番到泰國謀生的華人百姓?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陳家都照顧到了。站在這尊陳慈黌當年從中國請來的媽祖神壇前,仰著頭端望這清朝高官題字的匾額,「中國」二字顯得特別的有分量。

  民國八年(1919年),以陳慈黌次子陳立梅為帶頭人的黌利家族買下了「火船廊」這塊地皮以及建築物,作為黌利公司的辦公區、倉庫以及工人宿舍。這時的陳慈黌去哪裏了?原來陳慈黌早已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回家鄉澄海安享晚年了。

  作為在家鄉土生土長又來到泰國生活的澄海人,看見眼前這陳年破舊、泰國人卻視之為珍寶的中式古建築,不免會心生感慨。這樣「普通」的老房子,換作是在國內,誰會去重視?可這裏是泰國!離故土千萬里的泰國!不得不由衷欽佩黌利家族的胸懷與遠見。想到這,忽然也理解了為何開放廊LHONG 1919這些天來,許許多多的泰國華人攜家帶口地來到這兒,拜拜媽祖,拍拍照,曬曬圖。

  可以曬的美圖很多,但不得不跟大家分享的是下面這個。老屋門窗上的年代壁畫固然很精美很古潮汕風,而這牆上的胡亂作畫更加生動地讓我看到了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的無聊消遣。見到這「起厝割花」四字,我簡直忍不住噗嗤一笑。不知道當年誰這麽不經意的胡亂一塗,今日卻引來後人的瞻仰與猜測。(「起厝」,在潮汕話中乃建造房子之義。「割花」是何含義,我看不懂。誰來給我解解疑惑?)

  不像國內的陳慈黌故居,廊LHONG 1919並沒有刻意將其整修成博物館,而是盡最大的可能將其恢復原樣,修舊如舊,在此基礎上注入年輕的元素,讓其煥發新的生命力。火船廊兩側的聯排房間以及倉庫,大部分出租給泰國本土的年輕設計師們作為工作室,還有一部分出租給餐飲店。

  廊(LHONG 1919)也有一間專賣自己品牌紀念品的房間。

(來源:行走潮汕)

-end-




 

更多>>

同欄目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