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其他信息 > 知潮風

潮汕「七月半」中元節民俗:盂蘭盆法會、普渡、施孤、搶孤

字體大小: 時間:2022-08-12    来源:未知     作者:秘書處

  中元節,又稱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佛教則以七月半為「盂蘭盆節」。

  佛教盂蘭盆節緣於《目蓮救母》故事,說的是佛弟子目犍連(即目連)之母不信佛法,死後被打入阿鼻地獄,有「神通第一」之稱的目犍連在定中用天眼看見母親在餓鬼群中受苦,於心不忍,用法力為母送飯,誰料「食未到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犍連悲痛無助,跑去問佛。佛讓目犍連在七月十五僧眾夏安居終了之日,具五味百果,供養十方大德,使目犍連母親脫離餓鬼道。

  後來,這種儀式便成了佛教歲節儀規。由於目犍連救母的故事與重孝道的儒家思想十分吻合,因此,自南北朝開始,該節逐漸為中國民間所重視。

  潮汕地區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有一種稱為「普渡」的風俗活動。普渡,即普渡眾生,也叫「施孤」。施孤,即施捨食物給孤魂餓鬼,施濟四方,也有施捨予孤寡之意。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曾在中元節徵召僧尼兩萬餘眾作盂蘭盆會超度陣亡將士,法事作了整整四十九天,盂蘭盆會從此便由孝親演變為祭鬼,到後世更成了佛、道、儒三教共同的節日,成了三教合流的象徵。潮汕因華僑眾多,死於僑居地而無子孫祀拜者的「孤魂野鬼」 眾多,因此,潮汕人對盂蘭盆節極為重視。

  據老者言,以前施孤的活動可比現在熱鬧多了。所施的之物,除食物、日用品外,還有農具和買來的貧苦女孩。因這些都不能拋擲,只好寫在牌子上丟下孤棚,讓那些買不起農具娶不起老婆的人家爭搶,奪得牌子後再憑牌領取。這時,潮州戲也開演了,但那是給不愁衣食的人看的,對於孤寡貧窮者,還是搶孤要緊,「有錢去看戲,無食來搶孤」的俗語,說的就是這種狀況。

  七月「搶孤」信俗,在潮汕各地很盛行,高搭孤棚施孤的祭品在棚上棚下堆成小山,有麵線山、包山、飯山、肉山、菜山等。孤棚上在拜祭之後,主持人便將祭品向棚下拋擲,各自搶奪,名叫搶孤,傳說如參與搶孤者必須要搶到任何祭品,不能空手而歸。對搶不到祭品的人,潮汕地區有諺語「做人人灰塵,做鬼爬不上柵」。搶到了明年運氣很旺,所以一定要搶到。

  民俗專家認為,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文化,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每個人都有父母及祖先,基於這種思想和對先人的緬懷感情,中元節勢必也會不斷得到延續和傳承。

  (來源:樂享潮汕)

  -end-

更多>>

同欄目的其他文章